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 1.4 创新点与突破口 | 第13-14页 |
| 2 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概述 | 第14-25页 |
| 2.1 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 | 第14-17页 |
| 2.2 生态保护红线的种类 | 第17-20页 |
| 2.2.1 重要生态功能区 | 第17-18页 |
| 2.2.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 第18-19页 |
| 2.2.3 禁止开发区 | 第19-20页 |
| 2.3 生态保护红线的目标 | 第20-25页 |
| 2.3.1 合理管控国土空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 第21页 |
| 2.3.2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限制污染物排放 | 第21-25页 |
| 3 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现状 | 第25-35页 |
| 3.1 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概述 | 第25-28页 |
| 3.1.1 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沿革 | 第25-27页 |
| 3.1.2 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 3.2 生态保护红线的地方实践 | 第28-35页 |
| 3.2.1 京津冀生态保护红线 | 第28-30页 |
| 3.2.2 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 | 第30-31页 |
| 3.2.3 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 | 第31-33页 |
| 3.2.4 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 | 第33-35页 |
| 4 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 4.1 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不完善 | 第35-36页 |
| 4.2 生态保护红线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36-39页 |
| 4.3 生态保护红线配套措施不完善 | 第39-42页 |
| 5 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2-51页 |
| 5.1 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 | 第42-43页 |
| 5.2 严格生态越线责任制度 | 第43-46页 |
| 5.3 完善生态保护红线配套措施 | 第46-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