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群体性事件概念 | 第17-19页 |
2.2 群体性事件分类 | 第19-20页 |
2.3 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3.1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3.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本章注释 | 第21-23页 |
3 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现状分析 | 第23-42页 |
3.1 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23-28页 |
3.1.1 呈降低回落趋势 | 第23-24页 |
3.1.2 可以调和为主 | 第24-26页 |
3.1.3 示范性和模仿性 | 第26-27页 |
3.1.4 网络舆情重要角色 | 第27页 |
3.1.5 具有易转化的特点 | 第27-28页 |
3.2 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 第28-29页 |
3.2.1 经济领域的利益纠纷为主 | 第28-29页 |
3.2.2 农民、职工参与的群体性事件为主 | 第29页 |
3.2.3 以不具规模群体性事件为主 | 第29页 |
3.3 群体性事件对新疆的影响 | 第29-32页 |
3.4 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3.4.1 社会转型 | 第32-33页 |
3.4.2 社会不公平 | 第33-34页 |
3.4.3 政治性因素 | 第34页 |
3.4.4 心理性因素 | 第34-35页 |
3.4.5 民族因素 | 第35-37页 |
3.4.6 敌对势力 | 第37页 |
3.5 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趋势判断 | 第37-41页 |
3.5.1 刚性维稳形势下群体性事件总体可控 | 第37-38页 |
3.5.2 利益型群体性事件对抗有加大趋势 | 第38页 |
3.5.3 民族宗教类群体性事件仍时有发生 | 第38-39页 |
3.5.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被充分估计 | 第39-40页 |
3.5.5 环保型群体性事件 | 第40页 |
3.5.6 “三股势力”制造、利用群体性事件的图谋不会改变 | 第40-41页 |
本章注释 | 第41-42页 |
4 新疆地区治理群体性事件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2-53页 |
4.1 新疆地区维稳现状分析 | 第42-49页 |
4.1.1 关注各类影响稳定的人群,以流动人口为重点 | 第42-43页 |
4.1.2 稳定的社会因素 | 第43-44页 |
4.1.3 维稳人防为主 | 第44页 |
4.1.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第44-46页 |
4.1.5 打击暴恐犯罪 | 第46-47页 |
4.1.6 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体系 | 第47-48页 |
4.1.7 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基本确立 | 第48页 |
4.1.8 应急处置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 第48-49页 |
4.2 新疆地区治理群体性事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9-52页 |
4.2.1 社会矛盾以及利益解决不完善 | 第49-51页 |
4.2.2 法制环境不完善 | 第51页 |
4.2.3 法治意识淡薄 | 第51-52页 |
本章注释 | 第52-53页 |
5 完善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53-60页 |
5.1 治理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3-55页 |
5.1.1 坚持党委的领导 | 第53页 |
5.1.2 坚持情系民众 | 第53-54页 |
5.1.3 坚持谋略分化原则 | 第54页 |
5.1.4 坚持优势用警原则 | 第54-55页 |
5.2 治理新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和建议 | 第55-59页 |
5.2.1 构建和谐新疆 | 第55-57页 |
5.2.2 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 第57页 |
5.2.3 加强教育事业发展 | 第57-59页 |
本章注释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