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3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1.1.1 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城市内涝问题 | 第12-14页 |
1.1.2 海绵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14-15页 |
1.1.3 建筑雨水迟滞设计大有可为 | 第15-17页 |
1.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1.4.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2.1 绿色屋顶 | 第18页 |
1.2.2 屋顶减荷 | 第18-19页 |
1.2.3 迟滞雨水径流 | 第19-20页 |
1.2.4 基于减荷的迟滞雨水径流绿色屋顶 | 第20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36页 |
1.3.1 城市低影响开发 | 第20-24页 |
1.3.2 建筑雨水 | 第24-28页 |
1.3.3 轻质绿色屋顶 | 第28-29页 |
1.3.4 雨水径流量化试验 | 第29-32页 |
1.3.5 相关法律规范 | 第32-35页 |
1.3.6 综合述评 | 第35-3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36-3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37-38页 |
2 建筑绿色屋顶类型与功能分析 | 第38-65页 |
2.1 渗透型绿色屋顶 | 第38-58页 |
2.1.1 渗透型绿色屋顶定义 | 第38页 |
2.1.2 渗透型绿色屋顶分类 | 第38-46页 |
2.1.2.1 高渗透型屋顶 | 第38-43页 |
2.1.2.2 中渗透型屋顶 | 第43-45页 |
2.1.2.3 低渗透型屋顶 | 第45-46页 |
2.1.3 渗透型绿色屋顶功能分析 | 第46-58页 |
2.1.3.1 迟滞雨水径流功能 | 第47-56页 |
2.1.3.2 屋顶结构承载能力 | 第56-58页 |
2.2 调蓄型绿色屋顶 | 第58-63页 |
2.2.1 调蓄型绿色屋顶定义 | 第58-59页 |
2.2.2 调蓄型绿色屋顶分类 | 第59-61页 |
2.2.2.1 限流器式屋顶 | 第59-60页 |
2.2.2.2 保护膜式屋顶 | 第60-61页 |
2.2.2.3 堰流隔板式屋顶 | 第61页 |
2.2.3 调蓄型绿色屋顶功能分析 | 第61-63页 |
2.2.3.1 迟滞雨水径流功能 | 第62页 |
2.2.3.2 屋顶结构承载能力 | 第62-6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基于减荷的绿色屋顶迟滞雨水径流模拟试验设计 | 第65-82页 |
3.1 模拟试验研究目的 | 第65-66页 |
3.1.1 加强迟滞雨水径流效果 | 第65-66页 |
3.1.2 减少屋顶荷载 | 第66页 |
3.2 装置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3.2.1 试验装置探讨 | 第66-68页 |
3.2.2 装置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3.3 装置及指标设计 | 第69-79页 |
3.3.1 屋面构造的设计 | 第69-74页 |
3.3.1.1 蓄排水材料的选择 | 第69-71页 |
3.3.1.2 基质材料的配比 | 第71-73页 |
3.3.1.3 蓄排水层体积占比 | 第73页 |
3.3.1.4 绿色植物的选择 | 第73-74页 |
3.3.2 降雨强度的设置 | 第74-75页 |
3.3.3 试验平台的设置 | 第75-79页 |
3.3.3.1 装置盒的搭建 | 第75-76页 |
3.3.3.2 测量装置的链接 | 第76-79页 |
3.4 试验内容及试验步骤 | 第79-80页 |
3.5 试验方案 | 第80-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4 基于减荷的绿色屋顶迟滞雨水径流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104页 |
4.1 绿色屋顶迟滞雨水径流过程 | 第82-86页 |
4.2 装置截留缓排及附加荷载评价 | 第86-91页 |
4.2.1 屋顶系统雨水截留缓排效果评价 | 第87-88页 |
4.2.1.1 绿色屋顶雨水截留效果 | 第88页 |
4.2.1.2 绿色屋顶雨水缓排效果 | 第88页 |
4.2.2 屋顶系统附加荷载评价 | 第88-91页 |
4.2.2.1 绿色屋顶单位重量雨水截留量 | 第88-89页 |
4.2.2.2 绿色屋顶各阶段总体含雨水率 | 第89-91页 |
4.3 外在因素对绿色屋顶系统产流性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1 降雨强度 | 第91-92页 |
4.3.1.1 雨水截留效果影响对比 | 第91-92页 |
4.3.1.2 雨水缓排效果影响对比 | 第92页 |
4.4 屋顶系统产流性能及附加荷载内在影响因素 | 第92-102页 |
4.4.1 蓄排水层材料 | 第93-95页 |
4.4.1.1 雨水截留效果影响对比 | 第94页 |
4.4.1.2 雨水缓排效果影响对比 | 第94-95页 |
4.4.1.3 附加荷载影响对比 | 第95页 |
4.4.2 基质层材料 | 第95-98页 |
4.4.2.1 雨水截留效果影响对比 | 第96-97页 |
4.4.2.2 雨水缓排效果影响对比 | 第97-98页 |
4.4.2.3 附加荷载影响对比 | 第98页 |
4.4.3 蓄排水层体积占比 | 第98-102页 |
4.4.3.1 雨水截留效果影响对比 | 第99-100页 |
4.4.3.2 雨水缓排效果影响对比 | 第100-101页 |
4.4.3.3 附加荷载影响对比 | 第101-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基于减荷的迟滞雨水径流绿色屋顶设计策略 | 第104-118页 |
5.1 材料的减荷策略 | 第104-111页 |
5.1.1 薄层种植植被的引入 | 第105-107页 |
5.1.2 无土栽培基质的构建 | 第107-110页 |
5.1.3 凹凸形排水板的选择 | 第110-111页 |
5.2 构造的优化策略 | 第111-117页 |
5.2.1 基于延迟雨水径流的竖向功能组织 | 第111-113页 |
5.2.2 充分利用屋面坡度的横向功能布局 | 第113-114页 |
5.2.3 构造模块与屋顶排水系统的有效连接 | 第114-11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6.1 总结 | 第118-120页 |
6.2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附录1 :降雨强度100ml/min条件下各试验组产流数据记录表 | 第130-134页 |
附录2 :降雨强度170ml/min条件下各试验组产流数据记录表 | 第134-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