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3-2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3-15页 |
1. 创建特色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13页 |
2. 校本课程开发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和核心 | 第13页 |
3.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有实现可能 | 第13-14页 |
4.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 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 关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二、特色学校创建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一) 特色学校的产生、内涵及创建意义 | 第23-25页 |
1. 特色学校的产生 | 第23页 |
2. 特色学校的内涵及特征 | 第23-24页 |
3. 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 | 第24-25页 |
(二) 校本课程开发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 | 第25-28页 |
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 第25-27页 |
2. 校本课程开发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7-28页 |
(三) 通过校本课程创建特色学校的内涵和意义 | 第28-29页 |
1. 通过校本课程创建特色学校的内涵 | 第28页 |
2.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 | 第28-29页 |
三、武汉市G学校通过“五育”课程体系创办“人格”教育学校的特色研究 | 第29-41页 |
(一) 武汉市G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 第29-30页 |
1. 办学规模及班级设置 | 第29页 |
2. 管理队伍 | 第29页 |
3. 教师队伍 | 第29-30页 |
(二) G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目标及“五育”体系 | 第30-32页 |
1. 办学宗旨 | 第30页 |
2. 教育目标——“杰出儿童” | 第30-31页 |
3. 育人体系——“五育”教育塑人格 | 第31-32页 |
(三) 基于“五育”体系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 第32-39页 |
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 第32页 |
2. “五育”体系下的十五项校本课程内容 | 第32-35页 |
3. 校本课程的实施示例 | 第35-38页 |
4. 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示例 | 第38-39页 |
(四) G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建“人格”教育的特点总结 | 第39-41页 |
四、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建议 | 第41-48页 |
(一) 确定特色学校的特色办学宗旨 | 第41-42页 |
1.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 第41页 |
2. 办学宗旨体现新形势对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 第41-42页 |
(二) 发挥学校校长的引领作用 | 第42-43页 |
1. 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 | 第42-43页 |
2. 具有特色意识和科研精神 | 第43页 |
3. 具有大力推行学校走特色路线的决心和行动力 | 第43页 |
(三) 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 第43-45页 |
1. 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 第44页 |
2. 收集整合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 第44页 |
3. 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 第44-45页 |
4. 对校本课程进行诊断性评价 | 第45页 |
(四) 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师能力 | 第45-46页 |
(五) 利用校内外条件争取支持,加强宣传 | 第46-48页 |
1.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支持发展特色学校 | 第46页 |
2. 加大学校宣传,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入学率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