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环境不确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预算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创新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运行机理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第22-23页 |
2.1.1 环境不确定性概念 | 第22页 |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3 预算弹性的概念 | 第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行为科学理论 | 第24页 |
2.2.3 权变理论 | 第24-25页 |
2.3 环境不确定性对公司预算弹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环境不确定性下我国公司预算管理弹性现状 | 第27-33页 |
3.1 公司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 | 第27-29页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27-29页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第29页 |
3.1.3 相关利益环境分析 | 第29页 |
3.2 环境不确定性下公司预算弹性的现状 | 第29-32页 |
3.2.1 参与意识不强,导致预算弹性尺度随意 | 第30页 |
3.2.2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导致预算弹性不足 | 第30-31页 |
3.2.3 预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导致预算失效 | 第31页 |
3.2.4 忽视环境不确定性,导致预算弹性流于形式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环境不确定性下S公司预算弹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3-46页 |
4.1 S公司简介 | 第33-36页 |
4.2 S公司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 | 第36-39页 |
4.2.1 S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4.2.2 S公司面临的行业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4.2.3 S公司面临的相关利益环境分析 | 第39页 |
4.3 环境不确定性下S公司预算弹性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4.3.1 预算目标的制定忽视外部竞争环境 | 第39-40页 |
4.3.2 刚性的预算奖励性政策导致预算管理失去原有意义 | 第40-41页 |
4.3.3 预算编制方法和编制基础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 | 第41页 |
4.3.4 考核预算目标的管理人员所受约束不强 | 第41-42页 |
4.4 环境不确定性下S公司预算弹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4.4.1 预算管理意识较弱,员工综合水平不高、参与度不强 | 第42页 |
4.4.2 战略目标不明确,阻碍公司的发展 | 第42-43页 |
4.4.3 预算管理过程不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 第43-44页 |
4.4.4 动态考核机制不完善,预算弹性问题发生可能性较大 | 第44页 |
4.4.5 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预算弹性效率低下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环境不确定性下S公司预算弹性优化对策 | 第46-52页 |
5.1 增强公司预算管理意识,调动全员实时参与 | 第46-47页 |
5.1.1 改善公司内部人员的预算观念 | 第46页 |
5.1.2 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 | 第46-47页 |
5.2 以长期战略目标为导向,合理制定公司年度预算目标 | 第47-48页 |
5.3 优化预算管理过程,应对预算风险 | 第48-49页 |
5.3.1 科学制定预算编制程序 | 第48页 |
5.3.2 构建合理的公司预算管理体系 | 第48页 |
5.3.3 建立及时完整的信息反馈机制 | 第48-49页 |
5.3.4 充分发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及时调整预算弹性 | 第49页 |
5.4 完善动态考核机制,预防预算弹性问题 | 第49-50页 |
5.4.1 构建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 | 第49页 |
5.4.2 公司应重视隐性激励措施 | 第49-50页 |
5.5 完善预算管理系统,提高公司预算弹性效率 | 第50-51页 |
5.5.1 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 第50页 |
5.5.2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及预算管理组织 | 第50-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