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充足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可负担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可持续性的研究 | 第14页 |
1.2.4 稳健性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充足性 | 第21页 |
2.1.2 可负担性 | 第21页 |
2.1.3 可持续性 | 第21页 |
2.1.4 稳健性 | 第21-22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2.2.1 世代交叠理论 | 第22页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循环累积因果论 | 第23-24页 |
2.2.4 凯恩斯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综合评价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27-35页 |
3.1 变量选取的原则 | 第27页 |
3.1.1 科学性 | 第27页 |
3.1.2 全面性 | 第27页 |
3.1.3 可比性 | 第27页 |
3.2 养老保险综合评价模型变量体系的构建 | 第27-33页 |
3.2.1 充足性变量 | 第28-29页 |
3.2.2 可负担性变量 | 第29-30页 |
3.2.3 可持续性变量 | 第30-31页 |
3.2.4 稳健性变量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35-51页 |
4.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4.2 熵权TOPSIS的应用 | 第36-37页 |
4.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37-50页 |
4.3.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充足性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37-40页 |
4.3.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可负担性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40-42页 |
4.3.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42-45页 |
4.3.4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稳健性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4.3.5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地区差异性分析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空间分布类型差异分析 | 第51-59页 |
5.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的应用 | 第51-52页 |
5.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空间分布类型差异分析 | 第52-56页 |
5.2.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5.2.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水平空间分布类型差异分析 | 第53-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