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1.2.1 基于不同领域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9-11页 |
1.2.2 基于不同领域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展望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1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4页 |
2.1.3 土壤特征 | 第14页 |
2.1.4 植被特征 | 第14页 |
2.2 林分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14-15页 |
2.3 功能性状的选取 | 第15页 |
2.4 样品采集 | 第15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2.6.1 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16页 |
2.6.2 功能多样性指数 | 第16页 |
2.6.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系统多样性指数 | 第16页 |
2.6.4 系统发育结构分析 | 第16页 |
2.6.5 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 第16-17页 |
2.7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8-39页 |
3.1 林分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3.1.1 不同林型的物种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3.1.2 不同林型的物种多样性 | 第19页 |
3.2 功能性状分析 | 第19-21页 |
3.2.1 物理功能性状及其变幅分析 | 第19-20页 |
3.2.2 生理功能性状及其变幅分析 | 第20-21页 |
3.3 功能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1-32页 |
3.3.1 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1-27页 |
3.3.2 糙叶树朴树阔叶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7-32页 |
3.4 不同林型灌木层植被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32页 |
3.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39页 |
3.5.1 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33页 |
3.5.2 糙叶树朴树阔叶混交林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37页 |
3.5.3 不同林型灌木层植被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2页 |
4.1 两种林型之间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变化的比较 | 第39页 |
4.2 两种林型之间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关系的比较 | 第39-40页 |
4.3 两种林型之间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多样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4.4 两种林型之间灌木层植被系统发育结构和多样性的比较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附录 两种林型灌木层植被物种名录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