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创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2-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20-22页
        1.4.1 主要内容第20页
        1.4.2 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村镇银行及其信用风险概述第22-31页
    2.1 村镇银行及其发展概述第22-26页
        2.1.1 村镇银行及其基本特征第22-23页
        2.1.2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第23-26页
        2.1.3 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第26页
    2.2 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成因第26-31页
        2.2.1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涵义第26-27页
        2.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第27-28页
        2.2.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第28-31页
第3章 村镇银行内部控制现状第31-40页
    3.1 村镇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第31-33页
        3.1.1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第31-32页
        3.1.2 我国与村镇银行相关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第32-33页
    3.2 我国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实施现状第33-37页
        3.2.1 内部控制环境分析第33-34页
        3.2.2 风险评估分析第34-35页
        3.2.3 控制活动现状第35页
        3.2.4 信息与沟通情况分析第35-36页
        3.2.5 内部监督分析第36-37页
    3.3 村镇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控制第37-40页
        3.3.1 村镇银行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37-38页
        3.3.2 村镇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38-40页
第4章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0-48页
    4.1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0-44页
        4.1.1 组织架构不完善第40-41页
        4.1.2 对村镇银行员工的培训机制还不健全第41-42页
        4.1.3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第42页
        4.1.4 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不合理,未能完全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第42-43页
        4.1.5 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薄弱第43-44页
        4.1.6 绩效考核评级和问责制度不合理第44页
    4.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4-46页
        4.2.1 与村镇银行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不完善第44-45页
        4.2.2 没有适合村镇银行的独特监管体系第45页
        4.2.3 村镇银行自身存在缺陷第45-46页
    4.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创新的必要性第46-48页
        4.3.1 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第46页
        4.3.2 防范风险稳定发展的需要第46-47页
        4.3.3 自身规模壮大的需要第47-48页
第5章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构建第48-54页
    5.1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第48-49页
    5.2 农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选择第49-51页
    5.3 建立模型第51-52页
    5.4 评级推翻与更新第52-53页
    5.5 模型的优缺点第53-54页
第6章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创新建议第54-62页
    6.1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第54-56页
        6.1.1 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第54页
        6.1.2 完善村镇银行组织架构第54-55页
        6.1.3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树立风险管理文化第55-56页
    6.2 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第56-59页
        6.2.1 建立切实可行的贷前审查机制第56-57页
        6.2.2 贷中采取多种管理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第57-58页
        6.2.3 做好贷后监管与服务工作第58-59页
    6.3 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力度第59-60页
        6.3.1 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IT系统第59-60页
        6.3.2 加强灾备系统建设第60页
        6.3.3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自身知名度第60页
    6.4 建立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激励考评制度第60-62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2-65页
    7.1 研究结论第62-63页
    7.2 研究展望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紫金山两种林型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