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1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1.2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2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方法 | 第24-26页 |
2.2.1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2.2.2 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27-43页 |
3.1 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3.1.1 沧州市城市概况 | 第27页 |
3.1.2 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8-32页 |
3.2.1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3.2.2 影响因素模型 | 第29-30页 |
3.2.3 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3.2.4 问卷正式发放与回收 | 第31-32页 |
3.3 实证分析 | 第32-41页 |
3.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2-35页 |
3.3.2 信度检验 | 第35页 |
3.3.3 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3.3.4 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3.3.5 回归分析 | 第39-41页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50页 |
4.1 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绩效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4.1.1 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失衡 | 第43-44页 |
4.1.2 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技术效率低 | 第44-45页 |
4.1.3 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配置效率不佳 | 第45-46页 |
4.1.4 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乘客满意度低 | 第46-47页 |
4.2 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4.2.1 公共交通服务的投入力度小,产出要求高 | 第47-48页 |
4.2.2 公共交通服务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48页 |
4.2.3 公共交通服务的投入结构不合理,忽视市场配置作用 | 第48-49页 |
4.2.4 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且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提高沧州市公共交通服务绩效的政策建议 | 第50-57页 |
5.1 加大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投入力度 | 第50-52页 |
5.1.1 加强政府公共交通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 第50-51页 |
5.1.2 加快政府公共交通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 第51页 |
5.1.3 加大政府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 第51-52页 |
5.2 充分利用政府公共交通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效率 | 第52-53页 |
5.2.1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业人员培训 | 第52页 |
5.2.2 强化监管职能,降低运营成本 | 第52-53页 |
5.3 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私合营机制 | 第53-54页 |
5.3.1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53页 |
5.3.2 完善公私合作下的风险分配机制 | 第53-54页 |
5.4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乘客满意度 | 第54-56页 |
5.4.1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 第54-55页 |
5.4.2 完善公众参与的渠道 | 第55页 |
5.4.3 加强公共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