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早期儒学多元嬗变的学术史考察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一、绪论第11-35页
 1、解题第11-14页
 2、研究史回顾第14-21页
 3、以往研究方法的检讨与反思第21-35页
  (1) 出土文献与"重写学术史"第21-23页
  (2) "画地为牢"与"突出重围":"疑古"与"走出疑古"之争第23-27页
  (3) "二重证据法"与所谓"顾颉刚难题"第27-32页
  (4) 学派研究的"陷阱"和"可能"第32-35页
二、"儒家八派"形成探因——早期儒学多元嬗变的内因外缘第35-73页
 1、内因之一:孔子思想之发展性、丰富性与多歧性第37-44页
 2、内因之二:孔子教育之开放性、包容性、非限定性——以"六经之教"为中心的讨论第44-65页
  (1) 《经解》"孔子曰"之可靠性第45-49页
  (2) 孔子的"诗书礼乐"与"春秋"之教第49-55页
  (3) 孔子"絮静精微"之易教第55-62页
  (4) 孔子教育之"开放性"与"非限定性"第62-65页
 3、外缘:时势·地域·诸子的挑战第65-73页
  (1) 春秋战国之际的时势巨变第65-67页
  (2) 儒学传播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第67-71页
  (3) 诸子蜂起与思想的挑战与互摄第71-73页
三、"儒家八派"的辨疑与考证第73-133页
 1、韩非"儒分为八"说本义第73-76页
 2、关于子张之儒第76-81页
  (1) 子张里籍为鲁第76-78页
  (2) 子张与曾子、子游的关系第78-80页
  (3) 子张的弟子第80页
  (4) 子张之儒的著作第80-81页
 3、子思之儒、孟氏之儒与"思孟学派"第81-95页
  (1) 子思之儒应为孔伋学派第81-91页
  (2) 孟氏之儒即孟轲学派第91-92页
  (3) "思孟学派":历史的真实,还是观念的建构?第92-95页
 4、关于颜氏之儒第95-107页
  (1) 颜氏之儒指颜回一派第95-96页
  (2) 颜子生卒年第96-100页
  (3) 颜子应有门人第100-102页
  (4) 颜子与曾子、思孟之关系第102-103页
  (5) 颜子与庄子之关系第103-107页
 5、关于漆雕氏之儒第107-117页
  (1) 漆雕之姓氏第108页
  (2) 关于漆雕开之名字第108-109页
  (3) 漆雕开之年龄第109-110页
  (4) 漆雕开之里籍第110-111页
  (5) 关于"漆雕开刑残"第111-112页
  (6) 漆雕氏之儒的著作第112-115页
  (7) 漆雕氏之儒的组成第115-117页
 6、关于孙氏之儒第117-128页
  (1) 孙氏之儒当为公孙尼子一派第117-119页
  (2) 公孙尼子之师承第119-124页
  (3) 公孙氏之儒的著作第124-128页
 7、关于乐正氏之儒与仲良氏之儒第128-133页
  (1) 乐正氏之儒当指乐正子春学派第128-130页
  (2) 关于仲良氏之儒第130-133页
四、以《孔子家语》、二戴《礼记》为中心重勘"儒家八派"及相关问题第133-209页
 1、《礼记》之"子思四篇"与子思之儒第142-159页
  (1) 传世文献中的子思之儒作品第142-148页
  (2) 《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子曰"辨第148-159页
 2、《孔子家语·颜回》与颜氏之儒第159-168页
  (1) 颜子与易学之关系第160-162页
  (2) 颜子论"仁"、"智"、"勇"第162-165页
  (3) 颜子论"君子"、"小人"第165-166页
  (4) 颜子之政治理想第166-168页
 3 、《入官》与子张之儒第168-175页
  (1) 子张非"过激派"、"表现派"和"礼容派"第168-172页
  (2) 《入官》与子张之儒第172-174页
  (3) 子张与墨家关系之考辨第174-175页
 4、《儒行》与漆雕氏之儒第175-190页
  (1) "漆雕氏之儒"为"任侠派"驳议第175-182页
  (2) 《儒行》与漆雕氏之儒第182-190页
 5、《大戴礼记》之"《曾子》十篇"与乐正氏之儒第190-209页
  (1) 《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与曾子一乐正氏之儒第190-196页
  (2) 《孝经》与《曾子大孝》比较第196-205页
  (3) 《曾子大孝》与乐正氏之儒的"孝道论"第205-209页
五、新出简帛与"儒家八派"及相关问题第209-273页
 1、简帛文献与"思孟学派"第210-223页
  (1) 简帛《五行》与"思孟学派"及世子之关系第212-220页
  (2)《性自命出》(《性情论》)与子思之儒及子游、公孙氏之儒的关系第220-223页
 2、上博简《君子为礼》与颜氏之儒第223-230页
 3、郭店简《忠信之道》、上博简《从政》与子张之儒第230-245页
  (1) 《忠信之道》与子张之儒第231-237页
  (2) 《从政》与子张之儒第237-244页
  (3) 关于子张与子思师承关系的一点推测第244-245页
 4、《仲弓》与子弓之儒第245-256页
  (1) 仲弓即子弓第245-251页
  (2) 上博简《仲弓》与子弓之儒第251-256页
 5、简帛文献中的子贡第256-263页
  (1) 子贡之现实主义气质与务实功利原则第258-261页
  (2) 子贡之理性主义思想与怀疑精神第261-263页
 6、帛书《易传》与孔门易学传承第263-273页
  (1) 帛书《缪和》、《昭力》与孔门易学传承第264-266页
  (2) 帛书《缪和》、《昭力》与孔子易教思想的南传第266-273页
六、结语第273-279页
参考文献第279-306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第306-308页
后记第308-312页

论文共3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
下一篇:颜回资料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