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5页 |
一、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 第10-17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5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观点评析 | 第17-2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观点评析 | 第17-2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观点评析 | 第21-23页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23-24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初步探索 | 第25-67页 |
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25-29页 |
(一) 国际背景:无产阶级革命 | 第25-27页 |
(二) 国内背景:革命战争年代 | 第27-29页 |
二、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思想渊源 | 第29-6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 第29-49页 |
(二)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 第49-61页 |
三、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基本点 | 第61-67页 |
(一) 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61-63页 |
(二) 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的基本道德准则 | 第63-65页 |
(三) 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历史意义 | 第65-67页 |
第二章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第一次转向 | 第67-87页 |
一、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向 | 第67-76页 |
(一) 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之时代主题的转换 | 第67-69页 |
(二)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经济伦理范式的奠立 | 第69-72页 |
(三) 二者的继承与发展之关系 | 第72-74页 |
(四) 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到集体主义转向的历史意义 | 第74-76页 |
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经济伦理的潜妄 | 第76-87页 |
(一) “大跃进”时期集体主义经济伦理的模式化 | 第76-83页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主义经济伦理的虚妄化 | 第83-87页 |
第三章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发展与第二次转向 | 第87-107页 |
一、“拨乱反正”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87-91页 |
(一) “回到”毛泽东思想 | 第87-89页 |
(二)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89-90页 |
(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伦理变革诉求 | 第90-91页 |
二、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的转向 | 第91-97页 |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的致思理路:唯物史观 | 第91-93页 |
(二) “三个有利于”思维范式与社会主义新功利论 | 第93-97页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的要义 | 第97-101页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新功利论经济伦理的自我反思 | 第101-103页 |
(一)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误的反思 | 第102页 |
(二) 对两极分化问题的重视 | 第102-103页 |
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第二次转向的历史意义 | 第103-107页 |
第四章 后邓小平时代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第三次转向 | 第107-132页 |
一、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第三次转向的背景 | 第107-110页 |
(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根本转型的探索历程 | 第107-109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初探 | 第109-110页 |
二、“三个代表”思维范式与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的转向 | 第110-122页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 第111-112页 |
(二) 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的思维范式转向意蕴 | 第112-113页 |
(三) 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观的奠立 | 第113-122页 |
三、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的发展 | 第122-129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122-125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的发展 | 第125-129页 |
四、社会主义新公正论经济伦理理论与现实的悖谬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 | 第132-173页 |
一、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根据与路向 | 第132-138页 |
(一)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理论根据 | 第132-135页 |
(二)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现实依据 | 第135-137页 |
(三) 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之当代建构的路向选择 | 第137-138页 |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的三大资源及其关系 | 第138-141页 |
(一) 主导性资源: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 | 第138-139页 |
(二) 根基性资源:中国传统经济伦理 | 第139-140页 |
(三) 借鉴性资源:西方经济伦理 | 第140-141页 |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141-151页 |
(一) 以人为本:“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 | 第141-144页 |
(二) 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 第144-145页 |
(三)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结合 | 第145-150页 |
(四) 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体精神相结合 | 第150-151页 |
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在微观层面上的基本维度和内涵 | 第151-164页 |
(一) 生产伦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 第151-153页 |
(二) 交换伦理: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统一 | 第153-156页 |
(三) 分配伦理:权利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 | 第156-160页 |
(四) 消费伦理:超越消费主义 | 第160-164页 |
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在宏观层面上的基本维度和内涵 | 第164-169页 |
(一) 经济制度伦理:经济制度公正 | 第164-166页 |
(二) 经济体制伦理:市场经济体制公正 | 第166-168页 |
(三) 全球经济伦理:平等、自由、互利互惠 | 第168-169页 |
六、三大转向视域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当代建构的意义 | 第169-173页 |
(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70-171页 |
(二)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71-172页 |
(三)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当代建构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172-173页 |
结束语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