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C_2H_2型锌指蛋白分布 | 第16页 |
1.2 C_2H_2型锌指蛋白分类与结构 | 第16-17页 |
1.3 C_2H_2型锌指蛋白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1.3.1 C_2H_2型锌指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3.2 C_2H_2型锌指蛋白与RNA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3.3 C_2H_2型锌指蛋白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19页 |
1.4 植物C_2H_2型锌指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5页 |
1.4.1 参与植物花器官发育过程 | 第19-21页 |
1.4.2 调控植物发育时期转换 | 第21-22页 |
1.4.3 参与植物叶片形成过程 | 第22-23页 |
1.4.4 参与植物雄配子发育过程 | 第23页 |
1.4.5 参与植物根系发育过程 | 第23-24页 |
1.4.6 参与表皮毛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 | 第24页 |
1.4.7 参与胁迫相关过程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43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菌种与质粒 | 第26页 |
2.1.3 工具酶 | 第26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5 常用储备液制备 | 第26-27页 |
2.1.5.1 大肠杆菌及农杆菌LB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5.2 植物生长MS培养基 | 第27页 |
2.1.5.3 电泳缓冲液TBE | 第27页 |
2.1.5.4 2×CTAB提取液的配置 | 第27页 |
2.1.5.5 0.5M EDTA(PH8.0) | 第27页 |
2.1.5.6 1M Tris-HCl(PH8.0) | 第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43页 |
2.2.1 酶切引物的设计 | 第27-28页 |
2.2.2 表达载体构建 | 第28-36页 |
2.2.2.1 植物组织总RNA分离 | 第28-29页 |
2.2.2.2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29页 |
2.2.2.3 cDNA质量检测 | 第29-30页 |
2.2.2.4 PCR扩增BnZFP5和BnZFP9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 | 第30页 |
2.2.2.5 PCR扩增片段回收 | 第30-31页 |
2.2.2.6 回收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 | 第31页 |
2.2.2.7 E.coli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1-32页 |
2.2.2.8 连接产物热击转化 | 第32页 |
2.2.2.9 大肠杆菌重组子的PCR鉴定 | 第32-33页 |
2.2.2.10 质粒DNA提取及PCR鉴定 | 第33-34页 |
2.2.2.11 质粒DNA及表达载体的双酶切及目标片段回收 | 第34页 |
2.2.2.12 目标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 | 第34-35页 |
2.2.2.13 冻融法转化根瘤农杆菌GV3101 | 第35页 |
2.2.2.14 基因组DNA分离 | 第35-36页 |
2.2.3 实时定量qRT-PCR | 第36-37页 |
2.2.3.1 RT-PCR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2.3.2 qRT-PCR扩增 | 第37页 |
2.2.4 根瘤农杆菌介导拟南芥转化 | 第37-39页 |
2.2.4.1 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种植; | 第37-38页 |
2.2.4.2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及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 第38页 |
2.2.4.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38-39页 |
2.2.5 转基因拟南芥插入位点鉴定 | 第39-41页 |
2.2.5.1 转基因拟南芥叶片DNA的提取 | 第39页 |
2.2.5.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39页 |
2.2.5.3 第一轮PCR反应 | 第39-40页 |
2.2.5.4 第二轮PCR反应 | 第40页 |
2.2.5.5 第三轮PCR反应 | 第40-41页 |
2.2.6 GUS染色实验 | 第41页 |
2.2.6.1 GUS染色液配置 | 第41页 |
2.2.6.2 染色方法 | 第41页 |
2.2.7 拟南芥突变体的鉴定 | 第41-42页 |
2.2.7.1 拟南芥突变体植株的种植 | 第41页 |
2.2.7.2 拟南芥叶片DNA的提取 | 第41页 |
2.2.7.3 PCR鉴定拟南芥突变体 | 第41-42页 |
2.2.8 转录组测序 | 第42-43页 |
2.2.8.1 取材 | 第42页 |
2.2.8.2 测序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2.8.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 | 第42-4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64页 |
3.1 甘蓝型油菜BnZPF5和BnZPF9基因克隆 | 第43-49页 |
3.1.1 目的基因来源 | 第43页 |
3.1.2 BnZFP5和BnZFP9基因片段克隆 | 第43-44页 |
3.1.3 BnZFP5和BnZFP9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3.1.4 BnZFP5和BnZFP9与其它作物的进化树分析 | 第45-47页 |
3.1.5 过量表达载体D35S::BnZFP5和D35S::BnZFP9构建 | 第47-49页 |
3.2 BnZFP5和BnZFP9基因启动子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3.2.1 BnZFP5和BnZFP9基因启动子片段克隆 | 第49-50页 |
3.2.2 BnZFP5和BnZFP9基因启动子GUS融合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页 |
3.3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鉴定 | 第50-53页 |
3.3.1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阳性植株筛选 | 第50-51页 |
3.3.2 过表达BnZFP5和BnZFP9拟南芥PCR检测 | 第51-52页 |
3.3.3 Atzfp5突变体中过表达BnZFP5和BnZFP9 | 第52-53页 |
3.4 35S::BnZFP5和35S::BnZFP9转基因拟南芥地上部分表型观察 | 第53-55页 |
3.5 甘蓝型油菜主花序中BnZFP9表达分析 | 第55-57页 |
3.6 过量表达BnZFP5和BnZFP9拟南芥根毛表型观察 | 第57-58页 |
3.7 BnZFP5和BnZFP9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58-59页 |
3.8 BnZFP9参与的调控途径 | 第59-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