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野苎麻对铜的富集特性和对铜尾矿砂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重金属的污染与修复第15-19页
        1.1.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第15-16页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危害第16-17页
            1.1.2.1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第16页
            1.1.2.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第16-17页
        1.1.3 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第17-19页
    1.2 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1 植物修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19-20页
        1.2.2 植物修复的优点第20页
        1.2.3 植物修复的原理第20-21页
        1.2.4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第21-22页
    1.3 我国铜尾矿植被恢复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1 尾矿砂引起的环境问题第22-23页
        1.3.2 铜尾矿砂理化特征及矿区土壤生态修复方法第23-25页
            1.3.2.1 铜尾矿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3页
            1.3.2.2 金属尾矿的治理与利用第23-24页
            1.3.2.3 重金属尾矿的改良第24-25页
    1.4 苎麻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第25-26页
        1.4.1 苎麻的生物学特性第25页
        1.4.2 苎麻在尾矿生态恢复中的作用及对铜尾矿砂的修复潜力第25-26页
    1.5 土壤修复剂的应用现状及污泥蛋白肽的改良作用第26-27页
        1.5.1 土壤修复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第26-27页
        1.5.2 污泥蛋白肽的研究应用第27页
    1.6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27-29页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39页
    2.1 实验材料第31页
    2.2 实验采样及野外调查第31-32页
    2.3 土壤及污泥蛋白肽理化性状的测定第32页
    2.4 铜尾矿砂及植株总铜含量的测定第32-33页
    2.5 野生苎麻的尾矿砂盆栽实验第33页
    2.6 野生苎麻长势及生理指标测定第33-36页
        2.6.1 株高及分蘖数测定第33页
        2.6.2 生物量的测定第33页
        2.6.3 植物叶面积的测定第33-34页
        2.6.4 光化学效率(Fv/Fm)的测定第34页
        2.6.5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34页
        2.6.6 丙二醛(MAD)含量的测定第34-35页
        2.6.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第35页
        2.6.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第35-36页
        2.6.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测定第36页
    2.7 含铜尾矿砂中有效铜含量的测定第36-37页
    2.8 盆栽苎麻根际微生物的计数第37页
    2.9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37-39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9-57页
    3.1 自然条件下野苎麻对Cu的吸收,富集和转运特征第39-42页
        3.1.1 自然条件下野苎麻对Cu的吸收和器官分布特点第39-41页
        3.1.2 自然条件下野苎麻对Cu的富集和转运特征第41-42页
    3.2 室内盆栽试验对野苎麻的生长情况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第42-47页
        3.2.1 不同配比混土对野苎麻生长的影响第42-43页
        3.2.2 不同配比混土对野苎麻生理代谢的影响第43-47页
            3.2.2.1 不同配比混土对野苎麻叶绿素的影响第43-44页
            3.2.2.2 不同配比混土对野苎麻光化学效率(Fv/Fm)的测定第44-45页
            3.2.2.3 不同配比混土对野苎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45页
            3.2.2.4 不同配比混土对野苎麻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变化第45-47页
    3.3 不同配比混土中野苎麻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47-48页
    3.4 室内盆栽实验不同配比混土中有效铜的含量第48页
    3.5 混土栽培野苎麻各部位的铜含量及累积特点第48-50页
    3.6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的生长情况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第50-54页
        3.6.1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生长的影响第50页
        3.6.2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生理代谢的影响第50-54页
            3.6.2.1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叶片中叶绿素的影响第50-51页
            3.6.2.2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光化学效率(Fv/Fm)的测定第51页
            3.6.2.3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51页
            3.6.2.4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变化第51-54页
    3.7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54页
    3.8 添加污泥蛋白肽对野苎麻盆栽实验中有效铜的含量第54-55页
    3.9 添加污泥蛋白肽后野苎麻各部位的铜含量及累积特点第55-57页
第4章 讨论与展望第57-61页
    4.1 讨论第57-59页
        4.1.1 自然条件下野苎麻对Cu的吸收,富集和转运特征第57页
        4.1.2 室内条件下野苎麻在尾矿砂中的生长及适应性第57-58页
        4.1.3 野苎麻对铜尾矿砂修复潜能的评价第58-59页
    4.2 本次试验的不足之处第59页
    4.3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附录第68-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溪县茶叶种植时空扩张的环境影响研究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BnZFP5和BnZFP9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