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吴伟业文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20页
    一、研究现状第10-18页
    二、研究思路与创新第18-20页
第一章 吴伟业生平论第20-40页
    第一节 读书、科举及归娶时期第20-22页
    第二节 从崇祯朝到弘光朝时期第22-28页
    第三节 “草间偷活”至北上仕清时期第28-32页
    第四节 三年仕清及晚年岁月第32-40页
第二章 吴伟业交游考第40-98页
    第一节 师长、同年及弟子第40-50页
    第二节 姻亲、宗亲与同乡第50-52页
    第三节 友人第52-84页
    第四节 官员第84-92页
    第五节 僧侣、艺人与歌妓等第92-98页
第三章 吴伟业诗歌论第98-126页
    第一节 吴伟业诗歌创作概貌第98-107页
    第二节 吴伟业诗歌题材分布第107-114页
    第三节 吴伟业创作“诗史思维”第114-120页
        一、题材选择:明清之际的重大史事第115-116页
        二、写作态度:以诗存史,务求实录第116-117页
        三、写作手法:史传手法,以人物为中心第117-120页
    第四节 吴伟业的诗学观点第120-126页
        一、诗道与诗法第120-121页
        二、对明代中后期文学的褒扬与针砭第121-123页
        三、“诗与史通”的观点第123-126页
第四章 “梅村体”论第126-158页
    第一节 “梅村体”发展阶段论第126-135页
        一、蕴蓄期:始习声律至弘光朝覆亡(1631——1645)第127-129页
        二、鼎盛期:自弘光覆亡至应召出仕清廷期间(1645——1656)第129-132页
        三、异变期:“梅村体”风格与技巧的多维度变化(1657至去世)第132-135页
    第二节 “梅村体”的叙事艺术第135-140页
        一、“移步换形”——叙事内容与叙事节奏的紧密契合第135-137页
        二、“以人系事”——叙事人物阶层广泛类型丰富第137-139页
        三、“风华为胜”——叙事技法灵活多样穿插运用第139-140页
    第三节 “梅村体”用典论第140-147页
        一、用典密度与典源分布第141-143页
        二、“梅村体”用典的技巧第143-145页
        三、“梅村体”用典得失的再审视第145-147页
    第四节 “梅村体”转韵论第147-158页
        一、多样化的转韵程式第148-154页
        二、“韵转”与“意转”之间的离合关系第154-158页
第五章 吴伟业词、戏剧与文论略第158-174页
    第一节 吴伟业的词第158-163页
        一、由侧艳秾丽到失意悲慨的词风变化第158-159页
        二、以咏物、言怀与闺情为主的词作内容第159-163页
    第二节 吴伟业的杂剧与传奇第163-167页
        一、杂剧《临春阁》与《通天台》第163-165页
        二、传奇《秣陵春》第165-167页
    第三节 吴伟业的散文第167-174页
        一、丰富多样的文体类型第167-171页
        二、深密条畅的论辨文字第171-174页
结语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8页
附录第188-280页
    附录1: 吴伟业年谱简表第188-195页
    附录2: 吴伟业仕清往返路线图第195-196页
    附录3: 吴伟业七古韵脚与转韵示意图(102首)第196-280页
致谢第280-2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282页

论文共2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时代: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研究
下一篇:明清陕西三原文人群体及其著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