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高产丹参酮ⅡA菌株的基因组重排选育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缩略词和计量单位注释说明第13-15页
第1章 引言第15-27页
    1.1 丹参酮ⅡA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1.1 丹参酮ⅡA的来源及应用第15页
        1.1.2 丹参酮ⅡA的生理活性第15-17页
        1.1.3 丹参酮ⅡA的含量检测方法第17页
    1.2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第17-21页
        1.2.1 内生真菌的概念第17-18页
        1.2.2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8页
        1.2.3 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第18-19页
        1.2.4 抗肿瘤作用第19-20页
        1.2.5 抗氧化作用第20页
        1.2.6 抗菌作用第20-21页
    1.3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优势第21-23页
        1.3.1 避免菌株产生“疲劳效应”第21页
        1.3.2 更快速,高效,省时,设备简单第21页
        1.3.3 多亲本的基因水平转移第21-22页
        1.3.5 子代菌株具有的遗传多样性第22页
        1.3.6 产生的子代稳定性与安全性高第22-23页
        1.3.7 对由“多基因”调控的性状进行改良第23页
    1.4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应用第23-25页
        1.4.1 提高产物产率第23-24页
        1.4.2 增强菌株对环境的耐受性第24页
        1.4.3 提高底物利用率和范围第24页
        1.4.4 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产生新的代谢产物第24-25页
    1.5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第27-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1.1 实验试剂第27页
        2.1.2 实验仪器第27页
        2.1.3 实验菌株第27-28页
        2.1.4 培养基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2.1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8页
        2.2.2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28-29页
        2.2.3 原生质体的再生第29-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2.3.1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30页
        2.3.2 酶液的组成对原生质体制备率的影响第30-32页
        2.3.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率的影响第32页
        2.3.4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的制备的影响第32-33页
        2.3.5 不同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的影响第33页
        2.3.6 MgSO_4渗透压稳定剂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33-34页
        2.3.7 酶解时间与再生率的关系第34-35页
        2.3.8 酶解pH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第35页
        2.3.9 不同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第35-36页
    2.4 讨论第36-39页
第3章 基因组重排选育丹参酮ⅡA的高产菌株第39-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3.1.1 实验试剂第39页
        3.1.2 实验仪器第39页
        3.1.3 实验菌株第39-40页
        3.1.4 培养基第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2.1 原生质体灭活第40页
        3.2.2 原生质体融合第40-41页
        3.2.3 基因组重排选育第41页
        3.2.4 融合菌稳定性的测试第41页
        3.2.5 菌丝体中丹参酮ⅡA的提取第41-42页
        3.2.6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参酮ⅡA含量第42页
        3.2.7 高产菌株的HPLC分析第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51页
        3.3.1 原生质体紫外灭活条件探究第42-43页
        3.3.2 原生质体热灭活条件探究第43-44页
        3.3.3 融合剂PEG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第44页
        3.3.4 融合时间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第44-45页
        3.3.5 Ca~(2+)浓度对原生质体的融合的影响第45页
        3.3.6 响应面分析法对融合条件的优化第45-48页
        3.3.7 基因组重排构建遗传多样性菌群第48-50页
        3.3.8 高产菌株的HPLC分析第50-51页
        3.3.9 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第51页
    3.4 讨论第51-53页
第4章 高产菌株的鉴定及RAPD分析第53-63页
    4.1 实验材料第53-54页
        4.1.1 实验菌株第53页
        4.1.2 试剂第53页
        4.1.3 培养基第53页
        4.1.4 主要仪器设备第53-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57页
        4.2.1 内生真菌形态学鉴定第54页
        4.2.2 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4-56页
        4.2.3 菌株的RAPD分析第56-5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4.3.1 菌株F3-4的形态学鉴定第57页
        4.3.2 菌株F3-4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7-59页
        4.3.3 RAPD的多态性分析第59页
        4.3.4 各个菌株菌株间亲缘关系聚类图第59-60页
    4.4 讨论第60-63页
第5章 高产菌株F3-4的培养基组成优化第63-75页
    5.1 实验材料第63-64页
        5.1.1 实验试剂第63页
        5.1.2 实验仪器第63页
        5.1.3 实验菌株第63页
        5.1.4 培养基第63-64页
    5.2 实验方法第64-65页
        5.2.1 种子液的制备第64页
        5.2.2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第64页
        5.2.3 培养基组成的单因素选择第64-65页
        5.2.4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第6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5-73页
        5.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第65-69页
        5.3.2 培养基组成的单因素选择第69-70页
        5.3.3 响应面对培养基的优化第70-73页
    5.4 讨论第73-75页
第6章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7页
致谢第87-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兴安岭扎兰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时代与成因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芯片的地震信号发生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