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3页 |
1.2 我国小麦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2.1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2.2 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 第14页 |
1.3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与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 第14-18页 |
1.3.1 小麦的需肥规律与科学施肥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土壤培肥理论与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小麦需水特征及灌溉技术研究 | 第16页 |
1.3.4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1.3.5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1.4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1.4.1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 | 第18页 |
1.4.2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3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2页 |
2.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2页 |
2.2.3 小麦干物质测定 | 第22-23页 |
2.2.4 灌浆速率测定 | 第23页 |
2.2.5 小麦离体旗叶的失水速率测定 | 第23页 |
2.2.6 产量及产量三要素测定 | 第23页 |
2.2.7 小麦籽粒品质测定 | 第23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3.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25页 |
3.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7页 |
3.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部分生育时期的旗叶叶面积、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间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3.3 不同栽培模式对离体旗叶保水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不同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29-32页 |
3.4.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片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31页 |
3.4.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穗轴+颖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3.5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 第32-35页 |
3.5.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33页 |
3.5.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前各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率影响 | 第33-34页 |
3.5.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同化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的影响 | 第34-35页 |
3.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7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36-39页 |
3.7.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6页 |
3.7.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7.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3.7.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品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3.8 冬小麦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 第39-41页 |
3.8.1 成本分析 | 第39-40页 |
3.8.2 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1-45页 |
4.1 不用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 | 第41-43页 |
4.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调控 | 第41页 |
4.1.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 | 第41-42页 |
4.1.3 不同栽培模式对离体旗叶保水力的调控 | 第42页 |
4.1.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调控 | 第42-43页 |
4.1.5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调控 | 第43页 |
4.2 不用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 | 第43-44页 |
4.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 | 第44页 |
4.4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