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第13页
    1.2 我国小麦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第13-14页
        1.2.1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14页
        1.2.2 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第14页
    1.3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与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第14-18页
        1.3.1 小麦的需肥规律与科学施肥技术研究第14-15页
        1.3.2 土壤培肥理论与技术研究第15-16页
        1.3.3 小麦需水特征及灌溉技术研究第16页
        1.3.4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第16-17页
        1.3.5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第17-18页
    1.4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第18-20页
        1.4.1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第18页
        1.4.2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第18-19页
        1.4.3 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 试验设计第21-22页
    2.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2-23页
        2.2.1 农艺性状调查第22页
        2.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22页
        2.2.3 小麦干物质测定第22-23页
        2.2.4 灌浆速率测定第23页
        2.2.5 小麦离体旗叶的失水速率测定第23页
        2.2.6 产量及产量三要素测定第23页
        2.2.7 小麦籽粒品质测定第23页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2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4-41页
    3.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4-26页
        3.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第24-25页
        3.1.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25页
        3.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5-26页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26-28页
        3.2.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第26-27页
        3.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27页
        3.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部分生育时期的旗叶叶面积、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间相关性分析第27-28页
    3.3 不同栽培模式对离体旗叶保水力的影响第28-29页
    3.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不同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29-32页
        3.4.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片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29-30页
        3.4.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30-31页
        3.4.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31页
        3.4.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穗轴+颖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第31-32页
    3.5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第32-35页
        3.5.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2-33页
        3.5.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33页
        3.5.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前各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率影响第33-34页
        3.5.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同化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的影响第34-35页
    3.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第35-36页
    3.7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36-39页
        3.7.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6页
        3.7.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第36-37页
        3.7.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第37-38页
        3.7.4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品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3.8 冬小麦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第39-41页
        3.8.1 成本分析第39-40页
        3.8.2 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第40-41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1-45页
    4.1 不用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第41-43页
        4.1.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调控第41页
        4.1.2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第41-42页
        4.1.3 不同栽培模式对离体旗叶保水力的调控第42页
        4.1.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调控第42-43页
        4.1.5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调控第43页
    4.2 不用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第43-44页
    4.3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第44页
    4.4 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低碳经济话语建构
下一篇: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Flourishing(节选)中词类转换策略运用的汉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