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内燃机增压方法 | 第10-13页 |
1.3 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13-16页 |
1.3.1 涡轮增压技术实际应用情况 | 第14-15页 |
1.3.2 涡轮增压技术未来发展特征 | 第15-16页 |
1.4 相继增压系统在国内外发展技术现状 | 第16页 |
本文所做工作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增压器结构匹配原理及计算模型 | 第18-29页 |
2.1 涡轮增压器构造和运行原理 | 第18-19页 |
2.2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 第19-21页 |
2.2.1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匹配原理 | 第19页 |
2.2.2 压气机与发动机之间的匹配 | 第19页 |
2.2.3 涡轮与发动机的匹配 | 第19-20页 |
2.2.4 压气机与涡轮的匹配 | 第20页 |
2.2.5 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关系 | 第20-21页 |
2.3 发动机匹配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7页 |
2.3.1 发动机缸内模型 | 第21-22页 |
2.3.2 发动机气缸燃烧模型 | 第22页 |
2.3.3 发动机放热模型 | 第22-24页 |
2.3.4 发动机传热模型 | 第24-25页 |
2.3.5 发动机扫气模型 | 第25页 |
2.3.6 发动机管道模型 | 第25-27页 |
2.3.7 中冷器模型 | 第27页 |
2.4 计算参数的校正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柴油机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性能匹配 | 第29-51页 |
3.1 相继增压柴油机系统设计技术方案 | 第29-31页 |
3.2 对原机进行建模 | 第31-37页 |
3.2.1 柴油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1-35页 |
3.2.2 柴油机仿真运行数据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3.3 相继增压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37-49页 |
3.3.1 增压器的选型及相继增压系统的建立 | 第37-40页 |
3.3.2 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优化分析 | 第40-42页 |
3.3.3 相继增压柴油机压缩比的优化 | 第42-45页 |
3.3.4 相继增压柴油机1TC到2TC切换拐点优化及性能预测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排气系统的性能对比 | 第51-68页 |
4.1 定压排气系统的设计 | 第51-56页 |
4.1.1 定压排气系统排气总管尺寸的确定 | 第52页 |
4.1.2 排气总管尺寸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 | 第52-56页 |
4.2 MPC排气系统的设计 | 第56-63页 |
4.3 脉冲排气系统的设计 | 第63-64页 |
4.4 柴油机不同排气系统进行性能对比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