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2-24页
    —、区域文化地理与文学的关系第12-16页
    二、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第16-20页
    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结构第20-24页
第一章 荆楚文化传统的形成及主要特征第24-54页
    第一节 “荆楚”的概念第24-30页
    第二节 荆楚文化与江南文化第30-33页
    第三节 从自称“蛮夷”到诗书礼乐之邦第33-38页
    第四节 荆楚文化的主要特征第38-54页
        一、念祖重孝、忠君爱国第39-40页
        二、多奇才,慧才,利于艺术第40-42页
        三、浪漫多情、瑰丽想象、刚柔并济第42-45页
        四、崇巫第45-50页
        五、开放性与包容性第50-54页
第二章 唐代荆楚地区的文学创作第54-82页
    第一节 唐代荆楚地区的经济与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第54-61页
        一、唐前荆楚地区经济的发展概况第54-55页
        二、唐代荆楚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原因第55-61页
    第二节 荆楚本土文人创作概况第61-69页
        一、荆楚诗人群体的地理分布情况与创作实绩第61-63页
        二、荆楚文学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原因分析第63-65页
        三、荆楚本土文人文学成就及贡献第65-69页
    第三节 荆楚本土文学家族群体创作第69-82页
        一、荆楚文学家族的地理分布与构成第69-77页
        二、荆楚文学家族兴衰之缘由第77-82页
第三章 屈骚文化与唐代文人第82-138页
    第一节 唐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第82-99页
        一、唐代文人对屈原的理解与评价第85-87页
        二、唐代文人对屈原作品的理解与评价第87-91页
        三、不同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的差异性第91-99页
    第二节 屈骚传统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第99-114页
        一、对楚骚体的再创与延续第100-103页
        二、对楚骚中典故、意象的引用、化用第103-108页
        三、对楚骚哀怨感情基调的继承第108-110页
        四、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应用第110-112页
        五、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第112-114页
    第三节 唐代荆楚文人的骚怨情怀第114-127页
        一、唐代诗人征引屈原情况统计与分析第115-117页
        二、荆楚本土诗人的骚怨情怀第117-120页
        三、荆楚流寓诗人的骚怨情怀第120-127页
    第四节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与屈骚传统第127-138页
        一、“哀怨感伤、发愤抒情”的主题思想第128-131页
        二、趋奇尚异的物象选择第131-133页
        三、错落有致的句式和刚柔并济的声韵特色第133-135页
        四、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构造第135-138页
第四章 荆楚神女传说与唐诗中的神女意象第138-184页
    第一节 诗一样的女神:唐诗中的荆楚神女意象第138-147页
        一、描写荆楚神女的诗歌的内容倾向:可思不可得第138-142页
        二、唐诗中荆楚神女意象的独特性:性灵与真情之美第142-145页
        三、对唐代不同时期诗歌中神女意象的差异分析第145-147页
    第二节 汉上神女传说与“江汉好游”第147-160页
        一、汉上神女传说的渊源、来历第147-150页
        二、汉水神女传说与汉水祭祀第150-151页
        三、节日·婚恋·生存——游女之“游”的特殊含义第151-160页
    第三节 湘水神女传说与唐诗中湘水神女形象的多样化第160-172页
        一、湘君、湘夫人并非汉水神女第160-167页
        二、从汉、湘二位神女比较看湘水神女在形象塑造上的复杂性第167-172页
    第四节 集大成的巫山神女:巫山神女传说与唐代文人心态第172-184页
        一、巫山神女传说雏形与宋玉对巫山神女传说的贡献第172-175页
        二、唐代不同时期巫山神女诗歌的特点第175-179页
        三、唐代女性视角下的巫山神女第179-184页
第五章 荆楚之地的奇山秀水与唐代山水诗文第184-212页
    第一节 《楚辞》山水审美传统与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质第184-194页
        一、“山水有灵、万物同情”支配下的魏唐山水第186-188页
        二、唐代山水诗中生命意识的表现主题与和谐自由的审美特征第188-191页
        三、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理想第191-194页
    第二节 自然的山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与襄阳山水第194-200页
        一、自然之情性:襄阳山水品格与孟浩然人格的相得益彰第194-197页
        二、自然之内容:清秀淡远的艺术品格与审美境界第197-198页
        三、自然之手法——缘情而发第198-200页
    第三节 人格化的山水:柳宗元山水游记与永州山水第200-212页
        一、题材之开拓——写“意”中的山水,“人化”的山水第201-202页
        二、文体之诗化——诗意的意象选择与意境构造第202-205页
        三、抒情化、个性化的语体特征第205-206页
        四、“如泉”的风格特征第206-212页
第六章 荆楚歌谣与唐代诗词第212-256页
    第一节 荆楚歌谣的渊源、特点与影响第212-224页
        一、荆楚歌谣的渊源:南音与巫音第212-216页
        二、荆楚歌谣的艺术特点第216-221页
        三、荆楚歌谣的地位与影响第221-224页
    第二节 荆楚歌谣与唐代文人竹枝词第224-237页
        一、唐代荆楚歌谣的发展第224-227页
        二、“竹枝”的起源与荆楚巫祭娱神习俗第227-229页
        三、“竹枝”的多重涵义及文人《竹枝词》第229-237页
    第三节 《九歌》传统与唐代文人《竹枝词》的艺术特点第237-244页
        一、长于抒情的楚语与奇诡婉丽的楚声第237-240页
        二、原始的器乐、踏歌舞和对歌形式第240-241页
        三、悲怨的主题风格第241-244页
    第四节 荆楚踏歌习俗与唐诗中的“踏歌”第244-256页
        一、荆楚踏歌渊源与唐前踏歌的流行第244-246页
        二、唐代踏歌的盛行第246-247页
        三、“踏曲兴无穷”:踏歌的艺术魅力第247-256页
结语第256-260页
参考文献第260-268页
致谢第268-2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70页

论文共2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促进小鼠心肌细胞病理性肥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三叶青种质鉴别、悬浮培养及其活性组份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