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阐述 | 第15-20页 |
2.1 创业和创业教育 | 第15-16页 |
2.1.1 创业 | 第15页 |
2.1.2 创业教育 | 第15-16页 |
2.1.3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 第16页 |
2.2 创业教育内容、特征 | 第16-17页 |
2.2.1 创业教育的内容 | 第16-17页 |
2.2.2 创业教育的特征 | 第17页 |
2.3 个性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 第17-18页 |
2.4 麦肯锡7S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与借鉴 | 第20-27页 |
3.1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3.1.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 | 第20页 |
3.1.2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 | 第20-21页 |
3.1.3 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 | 第21-22页 |
3.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3.2.1 高校创业教育的形成 | 第22页 |
3.2.2 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 第22-23页 |
3.2.3 政府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历程 | 第23-24页 |
3.3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 第24-27页 |
3.3.1 教学理念创新型模式 | 第24-25页 |
3.3.2 实践平台搭建型模式 | 第25页 |
3.3.3 区域文化融合型模式 | 第25页 |
3.3.4 创业学院制模式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基于麦肯锡7S理论的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9页 |
4.1 潍坊科技学院概况 | 第27页 |
4.1.1 学院简介 | 第27页 |
4.1.2 发展战略及培养目标 | 第27页 |
4.2 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4.3 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访谈研究分析 | 第28-33页 |
4.3.1 访谈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4.3.2 访谈整体分析 | 第29-33页 |
4.4 麦肯锡7S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适用性 | 第33-34页 |
4.4.1 要素内涵的一致性 | 第34页 |
4.4.2 模型自身的系统性与灵活性 | 第34页 |
4.5 麦肯锡7S理论视角下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34-39页 |
4.5.1 制定“应用型特色名校”发展战略 | 第35-36页 |
4.5.2 完善学院创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 第36页 |
4.5.3 创新组织结构,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 | 第36-37页 |
4.5.4 践行“以生为本,适合的教育”的教育价值观 | 第37页 |
4.5.5 坚持“创业敬业、求是求新”的学校精神 | 第37页 |
4.5.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4.5.7 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9-43页 |
5.1 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5.1.1 创业教育认识方面 | 第39页 |
5.1.2 创业教育运行体系方面 | 第39页 |
5.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方面 | 第39-40页 |
5.1.4 学生创业意识和成果转化方面 | 第40页 |
5.2 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5.2.1 传统教育理念制约 | 第40-41页 |
5.2.2 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存在偏失 | 第41页 |
5.2.3 制度、政策等外部资源支持不足 | 第41-42页 |
5.2.4 学生自身创业意识和能力缺乏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潍坊科技学院创业教育改进对策建议 | 第43-47页 |
6.1 明确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与教育理念 | 第43页 |
6.2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 第43页 |
6.3 依托特色学科,探索创业教学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6.4 探索创业学分制及弹性学制体系 | 第44-45页 |
6.5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45页 |
6.6 整合外部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平台联动机制 | 第45-47页 |
6.6.1 校企联动,聚焦创业实践合作 | 第45-46页 |
6.6.2 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力量 | 第46-47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47-48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47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页 |
7.3 展望与设想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A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