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8-26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18-20页 |
(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20-24页 |
1. 严复的“三民”说 | 第20-21页 |
2. 梁启超的“新民”、“少年中国”说 | 第21-22页 |
3. 陈独秀的“青年”说 | 第22-2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24-26页 |
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6-44页 |
(一) 将青年作为一个政治概念 | 第26-33页 |
(二)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主张 | 第33-44页 |
1. 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 第33-34页 |
2. 以三观为主健全青年人格的培养 | 第34-37页 |
3. 以民彝思想树立青年平民民主政治观 | 第37-38页 |
4. 以创建“少年中国”为青年教育的方向 | 第38-40页 |
5. 以历史观角度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 第40-41页 |
6. 以与工农相结合倡导青年实践观 | 第41-44页 |
四、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4-5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44-48页 |
1.有助于构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 | 第44-45页 |
2. 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 第45-47页 |
3. 有助于完善新时期青年思想教育理论体系 | 第47-4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48-54页 |
1. 培养青年健全人格 | 第49-50页 |
2. 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 第50-51页 |
3. 培养青年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51页 |
4. 培养青年爱国主义思想 | 第51-52页 |
5. 培养青年终身学习的理念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