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金属/聚合物复合件成形方法 | 第11-13页 |
1.3 金属/聚合物复合构件注射成形技术的界面结合理论 | 第13-18页 |
1.3.1 界面结合的理论 | 第13-14页 |
1.3.2 提升界面结合的方式 | 第14-18页 |
1.4 金属/聚合物复合构件注射成形关键技术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4.1 手机领域 | 第18-19页 |
1.4.2 汽车领域 | 第19-20页 |
1.4.3 航空领域 | 第2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关键问题 | 第20-22页 |
第2章 金属/聚合物复合构件注射成形关键技术理论分析与实验流程 | 第22-34页 |
2.1 金属/聚合物复合构件注射成形关键技术概况 | 第22-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3-24页 |
2.3 主要材料介绍 | 第24-25页 |
2.3.1 6系列铝合金 | 第24-25页 |
2.3.2 聚苯硫醚(PPS 1130A) | 第25页 |
2.3.3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 | 第25页 |
2.4 理论分析 | 第25-32页 |
2.4.1 表面物理喷砂理论分析 | 第25页 |
2.4.2 阳极氧化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2.4.3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成膜工艺研究 | 第28-30页 |
2.4.4 注塑工艺研究 | 第30-32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5.1 实验流程 | 第32页 |
2.5.2 注射成型 | 第32-33页 |
2.5.3 拉伸试验 | 第33页 |
2.6 界面结合与失效分析 | 第33-34页 |
第3章 实验模具与温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 第34-4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模具 | 第34-35页 |
3.3 温控系统 | 第35-41页 |
3.3.1 温控系统工作流程 | 第35-36页 |
3.3.2 温控系统硬件结构与功能 | 第36-37页 |
3.3.3 温控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 第37-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表面物理喷砂铝合金与聚苯硫醚的实验与分析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3 实验研究 | 第43-48页 |
4.3.1 表面物理喷砂工艺参数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43-47页 |
4.3.2 表面物理喷砂与KH550处理对结合力影响实验 | 第47-48页 |
4.4 失效分析 | 第48-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阳极氧化与硅烷偶联剂处理铝合金与聚苯硫醚的结合实验与分析 | 第50-69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5.3 阳极氧化参数对复合件结合力的影响 | 第52-57页 |
5.3.1 阳极氧化电流密度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5.3.2 阳极氧化电解液温度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3 阳极氧化时间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55-57页 |
5.4 硅烷偶联剂成膜参数对复合件结合力的影响 | 第57-65页 |
5.4.1 KH550的不同浓度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5.4.2 KH550成膜固化时间与温度对结合力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3 铝合金表面阳极氧化与硅烷处理协同作用原理 | 第60-65页 |
5.5 失效分析 | 第65-68页 |
5.5.1 失效方式 | 第65-66页 |
5.5.2 结合界面与截面的观察分析 | 第66-68页 |
5.6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