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1.1 禾谷多黏菌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1.1 禾谷多黏菌生活史 | 第12-14页 |
1.1.2 禾谷多黏菌分型 | 第14-15页 |
1.1.3 禾谷多黏菌传播的麦类病毒 | 第15-16页 |
1.1.4 禾谷多黏菌的研究手段-室内砂培体系的建立 | 第16-18页 |
1.2 我国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 第18-25页 |
1.2.1 小麦黄花叶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 | 第18-20页 |
1.2.2 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分子生物学 | 第20-23页 |
1.2.3 小麦黄花叶病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1.2.4 小麦黄花叶病的综合防治 | 第24-25页 |
1.3 麦类作物品种的抗性与禾谷多黏菌及土传病毒间关系 | 第2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2015-2016小麦土传黄花叶病在我国重病区的发生情况监测 | 第27-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1 小麦样品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9页 |
2.2.1 小麦样品的采集 | 第28-36页 |
2.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6页 |
2.2.3 小麦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2.4 CWMV和WYMV的RT-PCR检测 | 第37-38页 |
2.2.5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38-39页 |
2.2.6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39页 |
2.2.7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9页 |
2.2.8 回收产物测序 | 第3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2.3.1 检测引物的确定 | 第40页 |
2.3.2 2015-2016年病区小麦黄花叶病检测结果 | 第40-42页 |
2.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小麦黄花叶病不同抗性品种对禾谷多黏菌的抗性比较 | 第44-5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1.1 小麦样品和土样 | 第44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3.2.1 小麦根、叶及根际土样采集 | 第45页 |
3.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5-46页 |
3.2.3 小麦根部DNA提取及PCR检测 | 第46-47页 |
3.2.4 小麦根部根际土壤DNA提取及PCR检测 | 第47-48页 |
3.2.5 小麦根部、叶部RNA提取 | 第48页 |
3.2.6 WYMV的RT-PCR检测 | 第48页 |
3.2.7 禾谷多黏菌及WYMV标准质粒的制备 | 第48-49页 |
3.2.8 禾谷多黏菌及WYMV实时荧光定量PCR(绝对定量)检测 | 第49-50页 |
3.2.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3.3.1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中均存在禾谷多黏菌及WYMV侵染 | 第50-51页 |
3.3.2 禾谷多黏菌和WYMV质粒标准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51-52页 |
3.3.3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根部禾谷多黏菌的含量及比较 | 第52-53页 |
3.3.4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中WYMV在根和叶中的含量及比较 | 第53-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禾谷多黏菌室内砂培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57-7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1.1 小麦品种及石英砂 | 第57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4.2.1 田间小麦病根的采集 | 第57-58页 |
4.2.2 引物的合成与设计 | 第58页 |
4.2.3 小麦根部休眠孢子的观察 | 第58页 |
4.2.4 禾谷多黏菌及病毒(WYMV、CWMV)的检测 | 第58-59页 |
4.2.5 室内砂培体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59-61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4.3.1 田间样品休眠孢子的观察 | 第61-62页 |
4.3.2 室内砂培条件下禾谷多黏菌和WYMV均能成功侵染高感小麦品种 | 第62-64页 |
4.3.3 相对于WYMV,室内砂培条件下高感小麦品种可能更易感CWMV | 第64-66页 |
4.3.4 室内砂培体系中温度对禾谷多黏菌和病毒对小麦侵染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讨论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