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镍基合金焊接热裂纹问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急冷工艺在焊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焊接数值模拟概述 | 第14-15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2 具体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及随焊急冷模型的建立 | 第17-37页 |
2.1 焊接温度场分析理论 | 第17-19页 |
2.1.1 热传导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17-18页 |
2.1.2 空间域的离散 | 第18-19页 |
2.1.3 时间域的离散 | 第19页 |
2.2 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 第19-21页 |
2.2.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2 网格划分 | 第20-21页 |
2.3 热源模型的选择及冷源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2.3.1 热源模型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2 冷源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2.4 Nicrofer6023H热物理性能参数及力学性能参数 | 第25-27页 |
2.5 相变潜热的处理 | 第27页 |
2.6 自然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及强制冷却对流换热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2.6.1 自然对流换热边界条件 | 第27页 |
2.6.2 强制冷却对流换热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2.7 焊接应力计算分析理论 | 第28-30页 |
2.7.1 应力应变关系 | 第28-29页 |
2.7.2 平衡方程 | 第29-30页 |
2.7.3 屈服准则 | 第30页 |
2.8 其他边界条件及约束 | 第30-31页 |
2.9 验证试验 | 第31-35页 |
2.9.1 验证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2.9.2 热电偶选择及测试点分布 | 第33-34页 |
2.9.3 时间—温度历程曲线对比及误差分析 | 第34-35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不同急冷工艺及参数条件下模拟结果及热裂纹敏感性分析 | 第37-51页 |
3.1 急冷工艺对焊接温度场的影响 | 第38-43页 |
3.1.1 不同冷却强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38-41页 |
3.1.2 不同冷源与热源之间距离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3 不同冷源半径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降低焊接热裂纹敏感性效果最佳的急冷位置的选择 | 第43-44页 |
3.3 不同急冷参数对焊接过程应力及热裂纹敏感性的影响 | 第44-49页 |
3.3.1 不同冷却强度对焊接过程应力及热裂纹敏感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不同冷源与热源之间距离对焊接过程应力及热裂纹敏感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3 不同冷源半径对焊接过程应力及热裂纹敏感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基于不同急冷参数的有交互作用的正交数值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4.1 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52页 |
4.2 正交试验表 | 第52-54页 |
4.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4.4 追加试验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