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海洋传媒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海警新闻报道研究 | 第16-19页 |
1.3 研究理论 | 第19-21页 |
1.3.1 社会建构理论及其应用 | 第19页 |
1.3.2 框架理论及其应用 | 第19-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22-23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1.5.2 媒体选择 | 第23页 |
1.5.3 样本收集 | 第23页 |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 第23-25页 |
1.6.1 研究重难点 | 第23-24页 |
1.6.2 创新性分析 | 第24-25页 |
第2章 海警报道的演变因素与历时性分析 | 第25-31页 |
2.1 海警报道演变的三重因素 | 第25-27页 |
2.1.1 政治因素 | 第25-26页 |
2.1.2 经济因素 | 第26页 |
2.1.3 文化因素 | 第26-27页 |
2.2 海警报道的历时性分析 | 第27-31页 |
2.2.1 第一时期(1988—2007):政策出台与报道焦点 | 第27-28页 |
2.2.2 第二时期(2008—2013):媒介仪式与报道转折 | 第28-29页 |
2.2.3 第三时期(2013年至今):海事热点与集体聚焦 | 第29-31页 |
第3章 《中国海洋报》海警报道的框架分析 | 第31-49页 |
3.1 海警报道的表层框架分析 | 第31-35页 |
3.1.1 报道数量及高峰点 | 第31页 |
3.1.2 报道信源分布 | 第31-33页 |
3.1.3 报道体裁应用 | 第33-34页 |
3.1.4 报道版面分布 | 第34-35页 |
3.2 海警报道的深层次框架分析 | 第35-49页 |
3.2.1 高层次结构的主题分布 | 第35-41页 |
3.2.2 中层次结构的图式分布 | 第41-45页 |
3.2.3 低层次结构的修辞 | 第45-49页 |
第4章 海警报道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错位 | 第49-60页 |
4.1 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错位具体表现 | 第49-54页 |
4.1.1 维权防卫:光荣使命VS职业艰辛 | 第49-50页 |
4.1.2 海洋执法:成效显著VS形式严峻 | 第50-51页 |
4.1.3 海上服务:天降神兵VS能力有限 | 第51-52页 |
4.1.4 队伍建设:单兵作战VS社会共管 | 第52-53页 |
4.1.5 海警生活:铁血担当VS保障缺失 | 第53-54页 |
4.2 错位原因:新闻生产中政府、媒体、海警、市场的角逐 | 第54-60页 |
4.2.1 政府语境:中心扩散易外围突进难 | 第54-56页 |
4.2.2 媒体管理:新闻常规、内部控制、专业意理 | 第56-57页 |
4.2.3 市场逻辑:对“异化”报道的疏离 | 第57-58页 |
4.2.4 海警方面:新闻素材采集的客观难度 | 第58-60页 |
第5章 《中国海洋报》海警报道优化路径 | 第60-68页 |
5.1 国家层面 | 第60-61页 |
5.1.1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传递基层声音 | 第60-61页 |
5.1.2 进一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 第61页 |
5.2 媒介组织层面 | 第61-64页 |
5.2.1 主动进行议题设置转变“刺激—反应”的被动模式 | 第61-62页 |
5.2.2 提高媒体回应能力形成话语博弈的常态模式 | 第62-63页 |
5.2.3 平衡海警报道框架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统一 | 第63-64页 |
5.3 海警层面 | 第64-66页 |
5.3.1 打造典型人物树立海警形象 | 第64-65页 |
5.3.2 提高信息研判能力做好公开与保密相契合 | 第65页 |
5.3.3 整合社会资源锻造专业队伍 | 第65-66页 |
5.4 技术层面 | 第66-68页 |
5.4.1 开设海警专题栏目提升报道系统性 | 第66页 |
5.4.2 拓展消息来源渠道确保报道客观性 | 第66-67页 |
5.4.3 调整报道基调适当使用“恐惧诉求”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