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四宝山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3-21页
    1.1 破坏山体物种多样性恢复研究进展第13-18页
        1.1.1 破坏山体生态恢复研究概况第13-14页
        1.1.2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关系第14-16页
        1.1.3 植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第16-17页
        1.1.4 昆虫物种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第17-18页
    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2.材料与方法第21-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1-23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概况第21页
        2.1.2 气候概况第21页
        2.1.3 地质地貌概况第21-22页
        2.1.4 土壤条件概况第22页
        2.1.5 水文条件概况第22页
        2.1.6 植被概况第22页
        2.1.7 山体破坏概况第22-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28页
        2.2.1 样地设置第23页
        2.2.2 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第23-24页
        2.2.3 昆虫物种多样性调查第24-25页
        2.2.4 数据分析第25-27页
        2.2.5 数据处理第27-28页
3.结果与分析第28-52页
    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第28-40页
        3.1.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组成第28-33页
            3.1.1.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地木本植物更新组成第28-30页
            3.1.1.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地草本植物组成第30-33页
        3.1.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造林树种高生长分析第33-39页
            3.1.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造林树种群落高度结构第33-37页
            3.1.2.2 灌木恢复树种群落高度结构第37-39页
        3.1.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造林树种适应性评价第39-40页
    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40-43页
        3.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40-42页
        3.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42-43页
    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昆虫群落特征第43-46页
        3.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昆虫总群落组成第43-44页
        3.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昆虫功能亚群落组成第44-45页
        3.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第45-46页
    3.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46-47页
    3.5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昆虫物种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3.6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综合评价第48-52页
        3.6.1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48-49页
        3.6.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评价结果第49-52页
4.讨论第52-55页
    4.1 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评价指标的探讨第52页
    4.2 研究区域植物和昆虫群落特点第52-53页
    4.3 造林树种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第53页
    4.4 树种适应性及短期演替趋势初探第53-54页
    4.5 破坏山体生态恢复效果研究的长期性和动态调控第54-55页
5.结论与建议第55-58页
    5.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造林树种适应性第55页
    5.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55页
    5.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55页
    5.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第55页
    5.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55-56页
    5.6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昆虫物种多样性之间显著正相关第56页
    5.7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第56页
    5.8 四宝山破坏山体植被恢复工作建议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1第65-67页
附录2第67-69页
附录3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基因表达数据的并行特征选择及集成分类
下一篇:絮凝蛋白Flo1活性位构象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