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11-13页 |
1.2.2 金融抑制、资源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金融抑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7-27页 |
2.1 金融抑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第17-19页 |
2.2 金融抑制对企业间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类型 | 第19-20页 |
2.2.2 我国金融抑制的表现 | 第20页 |
2.2.3 金融抑制影响企业间资源配置的传导路径 | 第20-21页 |
2.3 金融抑制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1 企业动态更替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影响 | 第21-22页 |
2.3.2 我国金融抑制下的资源错配导致僵尸企业的形成 | 第22页 |
2.3.3 僵尸企业的存在扭曲企业进入退出机制 | 第22-23页 |
2.4 金融抑制影响企业自身技术水平 | 第23-27页 |
2.4.1 金融抑制导致的融资约束影响企业研发投入 | 第24-25页 |
2.4.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技术水平 | 第25-27页 |
第3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 | 第27-37页 |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27-29页 |
3.1.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 第27-28页 |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8-29页 |
3.2 全要素生产率的加总分析 | 第29-31页 |
3.2.1 不同地区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3.2.2 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3.3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 第31-37页 |
3.3.1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方法概述 | 第31-33页 |
3.3.2 识别企业进入退出 | 第33-35页 |
3.3.3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变动的动态分解 | 第35-37页 |
第4章 金融抑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37-42页 |
4.1.1 金融抑制与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 第38-39页 |
4.1.2 金融抑制与企业间资源配置 | 第39-40页 |
4.1.3 金融抑制与企业进入退出 | 第40-41页 |
4.1.4 金融抑制与企业自身技术水平 | 第41-42页 |
4.2 数据来源和变量统计性描述 | 第42-43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4.3.1 相关性检验 | 第44-45页 |
4.3.2 基本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3.3 稳健性检验 | 第47-49页 |
4.4 实证结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优化金融配置效率以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5.1 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以优化企业间资源配置 | 第50-51页 |
5.1.1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0-51页 |
5.1.2 推动金融体系结构改革 | 第51页 |
5.1.3 消除信贷所有制歧视 | 第51页 |
5.2 治理僵尸企业以促成企业正常更替 | 第51-52页 |
5.2.1 减少政府的干预 | 第51-52页 |
5.2.2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 第52页 |
5.2.3 僵尸企业分类治理 | 第52页 |
5.3 改善资本错配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 第52-55页 |
5.3.1 防范信贷资金脱实向虚 | 第53页 |
5.3.2 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 第53页 |
5.3.3 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