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24页 |
| 1.1 非晶合金简介 | 第7-13页 |
| 1.1.1 非晶合金的定义及结构特征 | 第7-8页 |
| 1.1.2 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 | 第8-10页 |
| 1.1.3 非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 第10-13页 |
| 1.2 非晶合金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 1.2.1 非晶合金的形成过程 | 第13-14页 |
| 1.2.2 影响非晶形成的热力学因素 | 第14-15页 |
| 1.2.3 影响非晶形成的动力学因素 | 第15页 |
| 1.2.4 影响非晶形成的结构学因素 | 第15-17页 |
| 1.3 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判据及成分设计 | 第17-20页 |
| 1.3.1 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判据 | 第17-19页 |
| 1.3.2 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 | 第19-20页 |
| 1.4 Fe基软磁块体非晶合金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1.5 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4-32页 |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 2.2 样品制备 | 第25-28页 |
| 2.2.1 母合金锭制备 | 第25-26页 |
| 2.2.2 条带样品制备 | 第26-27页 |
| 2.2.3 棒状样品制备 | 第27-28页 |
| 2.2.4 热处理样品制备 | 第28页 |
| 2.3 样品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28-32页 |
| 2.3.1 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 2.3.2 热性能分析 | 第29-30页 |
| 2.3.3 密度测量 | 第30页 |
| 2.3.4 磁性能测量 | 第30-31页 |
| 2.3.5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1页 |
| 2.3.6 形貌观察 | 第31-32页 |
| 3 Fe-P-C-B-Si系块体非晶合金的性能表征 | 第32-48页 |
| 3.1 Fe_(75)P_(10)C_(10-x)B_5Si_x系非晶合金的热性能及非晶形成能力 | 第32-36页 |
| 3.2 Fe_(75)P_(10)C_(10-x)B_5Si_x系非晶合金的磁性能和力学性能 | 第36-40页 |
| 3.3 典型“Fe-类金属”型块体非晶合金的性能比较 | 第40-41页 |
| 3.4 Fe_(75+x)(P,C,B,Si)_(25-x)系非晶合金的热性能及形成能力 | 第41-44页 |
| 3.5 Fe_(75+x)(P,C,B,Si)_(25-x)系非晶合金的磁性能 | 第44-4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Fe_(25)Co_(25)Ni_(25)(P,C,B,Si)_(25)系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的性能表征 | 第48-60页 |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 4.2 Fe_(25)Co_(25)Ni_(25)(P,C,B,Si)_(25)系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的热性能及形成能力 | 第49-52页 |
| 4.3 Fe_(25)Co_(25)Ni_(25)(P,C,B,Si)_(25)系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的磁性能及力学性能 | 第52-56页 |
| 4.4 Fe_(25)Co_(25)Ni_(25)(P,C,B,Si)_(25)系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相形成讨论 | 第56-57页 |
| 4.5 Fe_(25)Co_(25)Ni_(25)(P,C,B,Si)_(25)系高熵块体非晶合金形成能提高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