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安全预警防护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电动汽车充电安全分析 | 第16-30页 |
2.1 动力电池充电安全特性分析 | 第16-21页 |
2.1.1 电池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2.1.2 动力电池基本性能参数 | 第17-18页 |
2.1.3 电池的热反应及热失控 | 第18-20页 |
2.1.4 电池充电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2 充电设备充电安全特性分析 | 第21-28页 |
2.2.1 充电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1-24页 |
2.2.2 充电方式分析 | 第24-26页 |
2.2.3 充电设备充电安全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3 配电网充电安全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9页 |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0-31页 |
3.2 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31-33页 |
3.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3-37页 |
3.3.1 评价指标初选 | 第33-34页 |
3.3.2 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 第34-37页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电动汽车充屯一体化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第39-54页 |
4.1 一体化安全评估方法分析 | 第39-40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0-44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0-43页 |
4.2.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4-46页 |
4.3.1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44-45页 |
4.3.2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权重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4.4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46-47页 |
4.4.1 常用的隶属函数确定方法 | 第46-47页 |
4.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 第47页 |
4.5 案例分析 | 第47-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安全预警防护系统开发 | 第54-67页 |
5.1 安全预警防护系统需求分析 | 第54-57页 |
5.1.1 预警防护流程分析 | 第54-56页 |
5.1.2 业务架构分析 | 第56页 |
5.1.3 功能架构分析 | 第56-57页 |
5.2 安全预警防护系统的架构设计 | 第57-61页 |
5.2.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第57-58页 |
5.2.2 系统硬件部署 | 第58-59页 |
5.2.3 系统接口设计 | 第59-61页 |
5.3 安全预警防护系统功能展示 | 第61-66页 |
5.3.1 登录界面 | 第61-62页 |
5.3.2 系统主页 | 第62-63页 |
5.3.3 预警防护功能介绍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7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1 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安全指标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5-76页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