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民间慈善组织模式研究兼论肢障儿童救助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缘由——慈善是一种从梦想到影响的艺术第13-16页
        1.1.1 本人对慈善事业的热爱第13-14页
        1.1.2 慈善事业发展“硕果”与“瓶颈”共存第14-15页
        1.1.3 民间慈善组织充当的重要角色第15-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页
        1.2.2 现实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页
    1.5 写作思路第19-21页
第2章 民间慈善组织理论概述第21-35页
    2.1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1 民间慈善组织概念界定第21页
        2.1.2 肢障儿童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3 慈善事业概念界定第22页
    2.2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的必要性第22-29页
        2.2.1 理论依据第22-26页
        2.2.2 现实需求第26-29页
    2.3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的可行性第29-31页
        2.3.1 深受社会传统文化因素熏陶第29页
        2.3.2 拥有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第29-31页
        2.3.3 国家对慈善事业和困境儿童成长的鼓励第31页
    2.4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的重要性第31-35页
        2.4.1 实现肢障儿童“中国梦”的“催化剂”第31-32页
        2.4.2 实现社会各界向心的“凝聚剂”第32-33页
        2.4.3 实现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第33-35页
第3章 国外慈善模式和残障儿童救助经验第35-43页
    3.1 美国的慈善模式和残障儿童救助第35-37页
        3.1.1 美国慈善模式:民间主导型第35-36页
        3.1.2 美国残障儿童保障与康复经验第36-37页
    3.2 英国的慈善模式和残障儿童救助第37-38页
        3.2.1 英国慈善模式:官民合作型第37页
        3.2.2 英国残障儿童保障与康复经验第37-38页
    3.3 德国的慈善模式和残障儿童救助第38-39页
        3.3.1 德国慈善模式:非政府社团型第38-39页
        3.3.2 德国残障儿童康复与保障经验第39页
    3.4 日本的慈善模式和残障儿童救助第39-40页
        3.4.1 日本慈善模式:企业公益型第39-40页
        3.4.2 日本残障儿童康复与保障经验第40页
    3.5 经验和启示第40-43页
        3.5.1 慈善模式发展方面第41页
        3.5.2 残障儿童救助方面第41-43页
第4章 民间慈善组织模式及对肢障儿童救助分析第43-52页
    4.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类型和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的模式第43-44页
        4.1.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类型第43-44页
        4.1.2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的模式第44页
    4.2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对肢障儿童救助案例第44-48页
        4.2.1 “再站起来”公益项目慈善救助第44-47页
        4.2.2 “天使妈妈”对困境儿童的救助第47-48页
        4.2.3 “壹基金”对困境儿童的救助第48页
    4.3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现状分析第48-52页
        4.3.1 捐赠源不广影响救助开展效率第48-49页
        4.3.2 专业度不高影响救助服务质量第49-50页
        4.3.3 公信力不强影响救助品牌打造第50-51页
        4.3.4 持续性不长影响救助体系建设第51-52页
第5章 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肢障儿童救助的改进对策第52-59页
    5.1 强化自身建设第52-55页
        5.1.1 多渠道筹集慈善资金第52-53页
        5.1.2 开放透明,提升公信力第53页
        5.1.3 打造慈善项目品牌第53-54页
        5.1.4 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第54页
        5.1.5 加大心理救助投入力度第54-55页
    5.2 优化外部环境第55-59页
        5.2.1 政府管理理念的优化第55-56页
        5.2.2 慈善法制体系的完善第56-57页
        5.2.3 媒体舆论的大力引导第57-58页
        5.2.4 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第58-59页
第6章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路径研究--以厦门市佛教慈善团体为例
下一篇:转企改制背景下地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变革研究--以冶金地勘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