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公益和慈善 | 第18页 |
2.1.2 互联网公益与微公益 | 第18-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0页 |
2.2.2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2.2.3 赋权理论 | 第22-23页 |
2.3 互联网公益与传统公益的比较 | 第23-24页 |
2.4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主要特征 | 第24-26页 |
2.4.1 公益参与便捷化 | 第24-25页 |
2.4.2 公益主体多元化 | 第25页 |
2.4.3 公益活动深入化 | 第25页 |
2.4.4 公益慈善全球化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透析 | 第26-37页 |
3.1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兴起与发展 | 第26-28页 |
3.1.1 我国互联网公益兴起的背景 | 第26-27页 |
3.1.2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2 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28-33页 |
3.2.1 现行监管法律难以落实 | 第28-29页 |
3.2.2 互联网公益合法性不尽人意 | 第29-31页 |
3.2.3 互联网公益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 第31-32页 |
3.2.4 互联网公益资源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 | 第32-33页 |
3.3 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3.3.1 互联网公益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3-34页 |
3.3.2 互联网公益法律架构不完善 | 第34-35页 |
3.3.3 互联网公益精神培育不足 | 第35页 |
3.3.4 互联网公益数据库的缺失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外互联网公益相关经验与启示 | 第37-41页 |
4.1 主要发达国家互联网公益的经验 | 第37-39页 |
4.1.1 英国互联网公益募捐与监管的经验 | 第37-38页 |
4.1.2 美国互联网公益募捐与监管的经验 | 第38-39页 |
4.2 主要发达国家互联网公益的启示 | 第39-41页 |
4.2.1 建立互联网公益募捐许可制 | 第39页 |
4.2.2 赋予募捐组织自主管理权 | 第39-40页 |
4.2.3 建立公共监督机构 | 第40-41页 |
第5章 推进我国互联网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41-46页 |
5.1 健全互联网公益监督管理体系 | 第41-43页 |
5.1.1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 第41-42页 |
5.1.2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 第42页 |
5.1.3 加强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管 | 第42-43页 |
5.2 完善互联网公益法律制度架构 | 第43-44页 |
5.2.1 降低互联网公益组织的准入门槛 | 第43页 |
5.2.2 建立互联网公益募捐审核制度 | 第43-44页 |
5.2.3 完善互联网公益信息公开制度 | 第44页 |
5.3 培育公民公益慈善精神 | 第44-45页 |
5.3.1 加大公益精神的宣传力度 | 第44页 |
5.3.2 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 第44-45页 |
5.4 构建互联网公益共享数据库 | 第45-46页 |
5.4.1 构建互联网公益数据库 | 第45页 |
5.4.2 构建志愿者数据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