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原则的司法适用障碍及解决路径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疑罪从无的再解读及研究意义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对疑罪的再解读 | 第11-15页 |
一、疑罪的诠释 | 第11-12页 |
二、疑罪的多角度分析与界定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疑罪从无的现实问题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疑罪从无原则司法适用障碍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一、有利于明确司法改革方向 | 第16页 |
二、有利于破除疑罪从轻等不当做法 | 第16-17页 |
三、有利于提升司法机关办案水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疑罪从无原则适用的司法观念障碍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公众的朴素正义观 | 第18-20页 |
一、打击犯罪的要求 | 第18-19页 |
二、民众的法预期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传统刑事价值观念 | 第20-21页 |
一、有罪观念仍然存在 | 第20-21页 |
二、对疑罪从无的抵触 | 第21页 |
第三节 司法业绩观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社会管控理念 | 第23-2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疑罪从无原则适用的司法实践障碍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刑法总则关于疑罪从无障碍的分析 | 第25-28页 |
一、行为定性困难犯罪的分析 | 第26-27页 |
二、特定主观构成要件犯罪的分析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刑法分则关于疑罪从无障碍的分析 | 第28-30页 |
一、贿赂犯罪的分析 | 第29页 |
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证据证明标准之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节 基于审判经验技术的认定 | 第33-35页 |
一、情理判断 | 第33-34页 |
二、类似案情和前科犯 | 第34页 |
三、操作惯例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司法协作关系 | 第35-36页 |
一、公检法机关间协作 | 第35页 |
二、法院系统内部协作 | 第35-36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解决疑罪从无适用障碍之路径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更新观念 | 第37-39页 |
一、树立正确无罪判决价值观 | 第37-39页 |
二、正确认识存疑无罪的价值 | 第39页 |
第二节 完善司法制度 | 第39-45页 |
一、厘正刑事诉讼程序 | 第40-42页 |
二、重构证据制度 | 第42-45页 |
第三节 规范司法运作 | 第45-47页 |
一、改进办案模式 | 第45页 |
二、强化公检法机关间制约 | 第45-46页 |
三、革新司法人才培养方式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