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逆变器论文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及鲁棒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标准化模块的串并联组合第14-15页
    1.2 ISOP逆变器组合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功率均衡控制策略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冗余技术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并网逆变器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1 LCL滤波器第19页
        1.3.2 数字控制对并网逆变器的影响第19-20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0-22页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0页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ISOP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第22-29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ISOP并网逆变器系统的拓扑与控制变量选取第22-23页
        2.2.1 逆变器系统的电路拓扑第22-23页
        2.2.2 组合并网系统的多重控制目标及控制变量选取第23页
    2.3 不同控制变量下多重控制目标的达成第23-27页
        2.3.1 功率均衡控制第23-25页
        2.3.2 数字控制下的LCL谐振抑制第25-26页
        2.3.3 并网功率因数第26-27页
    2.4 两种控制变量下系统性能的对比分析第27-28页
    2.5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ISOP逆变器组合并网系统的冗余技术研究第29-40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带冗余开关时ISOP并网逆变器系统的拓扑及其控制方案第29-31页
        3.2.1 逆变器系统的电路拓扑第29-30页
        3.2.2 功率均衡控制方案第30-31页
    3.3 LCL滤波器和电流PI调节器的设计要求第31-32页
        3.3.1 LCL滤波器的设计要求第31-32页
        3.3.2 电流PI调节器的设计要求第32页
    3.4 冗余运行方案第32-34页
        3.4.1 故障模块退出运行第32-33页
        3.4.2 备用模块投入运行第33-34页
    3.5 实验验证第34-39页
    3.6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数字控制并网逆变器的相位超前补偿方案第40-56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数字控制延时对并网逆变器鲁棒性的影响第40-43页
        4.2.1 并网逆变器的数字控制模型第40-41页
        4.2.2 数字控制对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的影响第41-42页
        4.2.3 数字控制逆变器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第42-43页
    4.3 相位超前补偿方法第43-45页
    4.4 带相位超前补偿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45-48页
        4.4.1 不同谐振频率下系统稳定的幅值裕度要求第45-47页
        4.4.2 带相位超前补偿时系统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第47-48页
    4.5 控制参数的设计第48-50页
        4.5.1 相位超前补偿器的参数设计第48页
        4.5.2 电容电流反馈有源阻尼的参数设计第48-50页
    4.6 设计实例与实验验证第50-55页
        4.6.1 设计实例第50-52页
        4.6.2 实验验证第52-55页
    4.7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相位超前补偿方案在ISOP并网逆变器组合系统中的应用第56-69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ISOP并网逆变器组合系统的拓扑及其控制方案第56-58页
        5.2.1 ISOP系统的电路拓扑第56-57页
        5.2.2 控制目标与控制方案第57-58页
    5.3 ISOP并网逆变器组合系统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第58-61页
        5.3.1 系统中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出阻抗第58-59页
        5.3.2 各模块的输出阻抗与系统对电网阻抗鲁棒性的关系第59-61页
    5.4 实例分析与仿真验证第61-65页
        5.4.1 实例分析第61-63页
        5.4.2 仿真验证第63-65页
    5.5 实验验证第65-68页
    5.6 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0页
    6.1 工作总结第69页
    6.2 下一步计划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四桥臂变换器的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研究
下一篇:输入串联输出串联逆变器系统的并网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