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R研究区三叠系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层序研究的趋势与现状 | 第9-11页 |
1.2.2 沉积相研究的趋势与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6页 |
1.6 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2.1 区域位置 | 第18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2.4 区域沉积特征 | 第20-21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21-34页 |
3.1 层序界面识别及特征 | 第21-27页 |
3.1.1 三级层序界面 | 第21-24页 |
3.1.2 体系域界面 | 第24-25页 |
3.1.3 四级层序界面 | 第25-27页 |
3.2 层序特征 | 第27-34页 |
3.2.1 层序划分方案与格架 | 第27-28页 |
3.2.2 三级层序特征 | 第28-31页 |
3.2.3 体系域特征 | 第31-32页 |
3.2.4 四级层序特征 | 第32-34页 |
第4章 古地貌分析 | 第34-46页 |
4.1 层拉平技术恢复古地貌 | 第34-42页 |
4.1.1 主要层序界面古地貌特征 | 第34-39页 |
4.1.2 层拉平恢复古地貌效果分析 | 第39-42页 |
4.2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2-46页 |
第5章 沉积相分析 | 第46-69页 |
5.1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 | 第46-51页 |
5.1.1 地震相类型及划分 | 第46-47页 |
5.1.2 地震相特征 | 第47-51页 |
5.2 沉积相分析 | 第51-58页 |
5.2.1 沉积背景 | 第51-52页 |
5.2.2 沉积相综合解释 | 第52-53页 |
5.2.3 沉积相特征 | 第53-58页 |
5.3 飞仙关组鲕滩分布模式 | 第58-61页 |
5.3.1 鲕滩发育模式 | 第58-59页 |
5.3.2 鲕滩分布模式 | 第59-61页 |
5.4 飞仙关组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61-67页 |
5.5 飞仙关组鲕滩分布规律 | 第67-69页 |
第6章 有利勘探区预测 | 第69-73页 |
6.1 飞一段有利勘探区 | 第69-70页 |
6.2 飞二段有利勘探区 | 第70-7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