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麻阳县干硐村生土民居适应性更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6 核心概念阐述 | 第21-22页 |
1.6.1 生土民居 | 第21页 |
1.6.2 适应性 | 第21页 |
1.6.3 地域性 | 第21-22页 |
第2章 干硐村生土民居的背景 | 第22-39页 |
2.1 麻阳苗族自治县概况 | 第22-23页 |
2.2 麻阳苗族自治县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 第23-25页 |
2.3 干硐村基本概况 | 第25-31页 |
2.3.1 地理环境 | 第26-27页 |
2.3.2 社会关系 | 第27-28页 |
2.3.3 经济构成 | 第28-29页 |
2.3.4 文化习俗 | 第29-31页 |
2.4 干硐村生土民居分布特点 | 第31-34页 |
2.4.1 形式的异质性 | 第31-32页 |
2.4.2 规模的完整性 | 第32-33页 |
2.4.3 风貌的独特性 | 第33-34页 |
2.5 干硐村生土营建的形成动因 | 第34-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自发建造的传统工艺 | 第39-57页 |
3.1 传统生土建造技术基本构成 | 第39-46页 |
3.1.1 生土原料 | 第39-40页 |
3.1.2 工具 | 第40-41页 |
3.1.3 建造流程 | 第41-46页 |
3.2 传统生土建造的基本特征 | 第46-50页 |
3.2.1 经济技术特征 | 第46页 |
3.2.2 力学性能特征 | 第46-48页 |
3.2.3 耐久性能特征 | 第48-49页 |
3.2.4 生态特征 | 第49-50页 |
3.3 基本构造的传统做法 | 第50-55页 |
3.3.1 民居防水做法 | 第50-52页 |
3.3.2 民居排水措施与村落整体排水系统 | 第52-54页 |
3.3.3 民居维护措施 | 第54-55页 |
3.4 新旧材料的交接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干硐村自建民居适应性演化 | 第57-97页 |
4.1 干硐村民居典型类型 | 第57-62页 |
4.1.1 天井围合型 | 第57-59页 |
4.1.2 一明两暗三开间 | 第59-60页 |
4.1.3 现代民居 | 第60-62页 |
4.2 民居的平面形式演化 | 第62-77页 |
4.2.1 改革开放以前 | 第63-68页 |
4.2.2 1978年至2000年 | 第68-75页 |
4.2.3 2000年至今 | 第75-77页 |
4.3 民居的功能空间演化 | 第77-86页 |
4.3.1 天井 | 第77-79页 |
4.3.2 堂屋 | 第79-81页 |
4.3.3 卧室 | 第81-82页 |
4.3.4 厨卫与附属用房 | 第82-85页 |
4.3.5 储藏空间 | 第85-86页 |
4.4 民居的立面形态演化 | 第86-89页 |
4.5 民居的材料演化 | 第89-96页 |
4.5.1 外墙材料 | 第90-92页 |
4.5.2 结构材料 | 第92-93页 |
4.5.3 屋顶及其他材料 | 第93-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干硐村生土民居适应性更新 | 第97-113页 |
5.1 干硐村民居演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98-99页 |
5.2 民居布局与形态的更新策略 | 第99-102页 |
5.2.1 选址布局的合理化 | 第100页 |
5.2.2 功能形态的完备化 | 第100-102页 |
5.3 建造技术的更新策略 | 第102-107页 |
5.3.1 生土建造的现代化革新 | 第102-105页 |
5.3.2 结构的合理布置 | 第105页 |
5.3.3 细部构造设计与饰面处理 | 第105-107页 |
5.4 更新设计 | 第107-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