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分析 | 第15-25页 |
一、关于“非法性”的认定 | 第15-17页 |
二、关于“公开性”的认定 | 第17-19页 |
三、关于“利诱性”的认定 | 第19-21页 |
四、关于“社会性”的认定 | 第21-25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认定的若干问题 | 第25-37页 |
一、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 | 第25-28页 |
(一)相似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二)主要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认定 | 第28-32页 |
(一)变相吸储的本质与危害 | 第28-30页 |
(二)案例评述 | 第30-32页 |
三、P2P网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 | 第32-37页 |
(一)借款人的行为与本罪的认定 | 第32-33页 |
(二)网贷平台的行为与本罪的认定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刑法适用的建议 | 第37-42页 |
一、明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相关概念的具体含义 | 第37-39页 |
(一)本罪部分概念的内涵不明 | 第37-38页 |
(二)概念不确定引起本罪适用范围的扩大 | 第38-39页 |
二、适度限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适用 | 第39-42页 |
(一)以行政手段调节部分集资行为 | 第39-40页 |
(二)对危害轻微的集资行为限制适用本罪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