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概述 | 第12-18页 |
(一)一般法律意义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 第12页 |
(二)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 第12-13页 |
(三)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 第13-18页 |
1.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 | 第14-15页 |
2.集资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差异 | 第15-16页 |
3.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作用 | 第16-18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方法评述 | 第18-26页 |
(一)推定方法 | 第18-20页 |
1.推定方法的特征 | 第18-19页 |
2.推定方法的具体适用 | 第19-20页 |
(二)推论方法 | 第20-26页 |
1.推论方法的特征 | 第21-22页 |
2.推论方法的具体适用 | 第22-26页 |
三、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单向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一)不完全适应商事特性 | 第26-28页 |
1.商事特性的具体含义 | 第26-27页 |
2.适用时未考虑商事特殊性 | 第27-28页 |
(二)标准太过单一 | 第28-30页 |
(三)重指控轻辩护的问题明显 | 第30-32页 |
1.有效辩护困难重重 | 第30页 |
2.对于“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有无的标准不对等 | 第30-32页 |
四、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的新路径 | 第32-48页 |
(一)增加反证的认定方法 | 第33-37页 |
1.反证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2.反证与贯彻商事思维内在关联 | 第35-37页 |
(二)补全认定的反证标准 | 第37-40页 |
1.建立反证标准的依据 | 第37-39页 |
2.反证标准的实践运用 | 第39-40页 |
(三)将反证落到实处的保障机制 | 第40-48页 |
1.建立辩护意见“不被采纳”的完整记录制度 | 第41-43页 |
2.建立辩护意见“不被采纳”的说明制度 | 第43-44页 |
3.建立辩护意见“不被采纳”的救济制度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