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源层凝聚态结构调控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1页
    1.1 引言第8页
    1.2 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第8-10页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第二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其凝聚态结构调控第11-22页
    2.1 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过程第11-12页
    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各项参数及影响因素第12-14页
    2.3 有机太阳能电池光活性层凝聚态结构调控及转变第14-20页
        2.3.1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结构的变化第14-15页
        2.3.2 体异质结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凝聚态结构调控第15-20页
    2.4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第20-22页
第三章 DRCN5T/ITIC-TH体系互穿网络结构构筑及分子取向调控第22-38页
    3.1 引言第22页
    3.2 实验部分第22-24页
        3.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3.2.2 溶液配制第23页
        3.2.3 表征样品制备第23页
        3.2.4 器件制备第23页
        3.2.5 仪器表征第23-2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4-37页
        3.3.1 给受体材料的基本性质第24-26页
        3.3.2 成膜热力学增强给受体分子结晶性构建共混薄膜互穿网络结构第26-27页
        3.3.3 聚合物添加剂改变给体分子结晶取向第27-33页
        3.3.4 聚合物添加剂优化共混薄膜相分离尺寸第33-34页
        3.3.5 活性层形貌与器件性能间关系第34-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调控S-TR/ITIC体系给受体结晶平衡构建互穿网络结构第38-52页
    4.1 引言第38-39页
    4.2 实验部分第39-40页
        4.2.1 实验材料第39页
        4.2.2 溶液配制第39页
        4.2.3 表征样品制备第39页
        4.2.4 器件制备第39页
        4.2.5 仪器表征第39-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4.3.1 给受体材料的基本性质第40-41页
        4.3.2 降低给受体结晶性差异构建互穿网络结构第41-47页
        4.3.3 优化共混薄膜相分离尺寸第47-48页
        4.3.4 活性层形貌与器件性能间关系第48-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结论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锡氧化物-碳化钛-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
下一篇:聚苯胺/碳纤维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