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防性刑法的限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预防刑法基本理论 | 第15-29页 |
(一)预防刑法的概念 | 第15-18页 |
(二)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之提倡 | 第18-23页 |
1.刑罚目的二元论 | 第18-20页 |
2.预防论的两种模式分析 | 第20-21页 |
3.积极预防机能的凸显 | 第21-23页 |
(三)预防性刑法扩张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1.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 第23页 |
2.社会科技变革的需要 | 第23页 |
3.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 | 第23-24页 |
4.纠纷解决机制的缺位 | 第24-25页 |
(四)预防性刑法的基本主张 | 第25-29页 |
1.安全与预防是预防性刑法的核心 | 第25页 |
2.价值取向的秩序偏向 | 第25-26页 |
3.保护范围集中于超个人法益 | 第26-29页 |
二、预防性刑法的扩张表现 | 第29-35页 |
(一)刑事处罚前置化 | 第29-30页 |
(二)预备行为实行化 | 第30-32页 |
(三)帮助行为正犯化 | 第32页 |
(四)刑事义务扩张化 | 第32-35页 |
三、预防性刑法过分扩张的法治隐忧 | 第35-39页 |
(一)引发法治国的危机 | 第35页 |
(二)预防性刑法对刑法原则的冲击 | 第35-37页 |
1.引发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危机 | 第36-37页 |
2.引发罪责原则的危机 | 第37页 |
(三)引发法益理论的危机 | 第37-39页 |
四、预防性刑法的法治限制 | 第39-49页 |
(一)宏观层面的限制 | 第39-44页 |
1.应符合宪法价值和原则 | 第39-41页 |
2.刑法原则对预防性刑法的限制 | 第41-43页 |
3.适度严密刑事法网 | 第43-44页 |
(二)微观层面的限制 | 第44-49页 |
1.适用领域的限制 | 第44-45页 |
2.危险要件的限制 | 第45-46页 |
3.预备行为的限制 | 第46-47页 |
4.帮助行为的限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