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重难点 | 第19-20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儒家文化与小学道德教育概述 | 第21-29页 |
2.1 儒家文化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要义 | 第21-24页 |
2.1.1 以仁为本,以德育人 | 第21-22页 |
2.1.2 以义为镜,正身扬善 | 第22页 |
2.1.3 克己复礼,诚信为人 | 第22-23页 |
2.1.4 以智修身,明辨曲直 | 第23-24页 |
2.2 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功能 | 第24-25页 |
2.2.1 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24页 |
2.2.2 道德教育的功能 | 第24-25页 |
2.3 儒家文化对中韩小学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1 对教学理念、方法和过程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对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2.4.1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7页 |
2.4.2 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儒家文化在中韩小学道德教育中的体现 | 第29-39页 |
3.1 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体现 | 第29-32页 |
3.1.1 中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 第29-31页 |
3.1.2 韩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 第31-32页 |
3.2 在教材内容方面的体现 | 第32-36页 |
3.2.1 中国的小学道德教育教材内容 | 第32-34页 |
3.2.2 韩国的小学道德教育教材内容 | 第34-36页 |
3.3 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体现 | 第36-39页 |
3.3.1 中国小学的道德实践教育 | 第36-37页 |
3.3.2 韩国小学的道德实践教育 | 第37-39页 |
第4章 儒家文化底蕴下中韩小学道德教育的异同 | 第39-44页 |
4.1 中韩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同之处 | 第39-40页 |
4.1.1 以培养优秀的国民为主要目标 | 第39页 |
4.1.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 | 第39-40页 |
4.1.3 以理论教育和典型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 | 第40页 |
4.2 中韩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不同之处 | 第40-44页 |
4.2.1 培育“国民精神人才”和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 | 第40-41页 |
4.2.2 “身土不二”教育和“成人教育” | 第41-42页 |
4.2.3 “三位一体”教学法和“学校主体”教学法 | 第42-44页 |
第5章 儒家文化底蕴下中韩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现实启示 | 第44-49页 |
5.1 立足于传统,强调对儒家文化的“扬弃” | 第44-45页 |
5.1.1 在道德教育课程中批判性继承儒家文化 | 第44-45页 |
5.1.2 用儒家文化的精髓培育小学生正确的“三观” | 第45页 |
5.2 扎根于国情,增强道德教育的本土性 | 第45-47页 |
5.2.1 教学形式更具现实性 | 第45-46页 |
5.2.2 道德教育更具时代性 | 第46-47页 |
5.3 着眼于国际,赋予道德教育新的活力 | 第47-49页 |
5.3.1 拓展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 第47页 |
5.3.2 丰富道德教育教学过程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访谈问题提纲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