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与解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隧道围岩变形及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钢管桩加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5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1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2 地质环境 | 第21-25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2.2 地震动参数 | 第21-22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2.4 地下水分布及其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研究区隧道围岩工程特性 | 第25-39页 |
3.1 隧道围岩结构特征 | 第25-28页 |
3.2 东岳观隧道围岩分级 | 第28-31页 |
3.3 东岳观隧道岩溶发育分布及其特征 | 第31-37页 |
3.3.1 地表岩溶 | 第32-33页 |
3.3.2 地下岩溶 | 第33-34页 |
3.3.3 研究区岩溶发育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3.3.4 东岳观隧道岩溶填充物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3.4 隧道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 第37-39页 |
第4章 水平向充泥型溶洞调查方法 | 第39-59页 |
4.1 掌子面地质调查与编录 | 第39-42页 |
4.1.1 地质调查内容 | 第39-41页 |
4.1.2 岩溶灾害体描述体系及特征 | 第41-42页 |
4.2 地质雷达调查 | 第42-48页 |
4.2.1 地质雷达法在东岳观隧道里的应用 | 第44-46页 |
4.2.2 隧道底板下部充泥型溶洞辨识技术研究 | 第46-48页 |
4.3 围岩地下水调查 | 第48-57页 |
4.3.1 红外探测法 | 第49-52页 |
4.3.2 地质雷达对地下水的探测及开挖验证 | 第52-57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不同尺寸近水平向充泥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影响研究 | 第59-82页 |
5.1 近水平向充泥型溶洞数值模拟方案 | 第59-61页 |
5.1.1 实际模型 | 第59-60页 |
5.1.2 围岩的力学参数 | 第60-61页 |
5.2 不同尺寸充泥型溶洞变形特征分析 | 第61-76页 |
5.2.1 各组充泥型溶洞应变分布及位移特征分析 | 第65-69页 |
5.2.2 等厚度不同宽度的充泥型溶洞段变形特征 | 第69-73页 |
5.2.3 等宽度不同厚度的充泥型溶洞变形特征 | 第73-76页 |
5.3 充泥型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76-82页 |
第6章 隧道底部充泥型溶洞处治研究 | 第82-97页 |
6.1 岩溶地基处理方案 | 第82-84页 |
6.2 路基荷载及钢管桩承载力计算 | 第84-90页 |
6.2.1 路基荷载 | 第84-86页 |
6.2.2 钢管混凝土桩截面刚度及成本分析 | 第86页 |
6.2.3 基于螺旋钢筋的正三角形钢管混凝土桩承载力计算 | 第86-90页 |
6.3 不同截面钢管混凝土桩承载力数值模拟 | 第90-96页 |
6.3.1 模型建立与参数取值 | 第91-92页 |
6.3.2 模型分析 | 第92-96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