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0-14页 |
1.2.1 企业绩效评价及方法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基于DEA方法进行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信息技术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3-14页 |
1.3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3.1 创新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 第16-21页 |
2.1 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 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7页 |
2.3 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7-20页 |
2.3.1 EVA评价法 | 第17-18页 |
2.3.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8页 |
2.3.3 平衡记分卡法 | 第18-19页 |
2.3.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信息技术业及创业板市场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3.1 信息技术业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1.1 信息技术业界定 | 第21页 |
3.1.2 信息技术业的特征 | 第21-22页 |
3.1.3 信息技术业发展现状 | 第22页 |
3.2 创业板市场的成立及现状 | 第22-23页 |
3.2.1 创业板市场的成立 | 第22-23页 |
3.2.2 创业板市场发展现状 | 第2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4 创业板信息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24-35页 |
4.1 DEA的方法理论及基本模型研究 | 第24-27页 |
4.1.1 CCR模型 | 第24-26页 |
4.1.2 BCC模型 | 第26-27页 |
4.1.3 规模收益分析 | 第27页 |
4.2 考虑时间变量的DEA模型——动态Malmquist指数 | 第27-29页 |
4.3 信息技术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32页 |
4.3.1 样本选取 | 第29-30页 |
4.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0页 |
4.3.3 信息技术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4.4 DEA-Tobit两阶段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4.4.1 DEA-Tobit分析法 | 第32页 |
4.4.2 DEA-Tobit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创业板信息技术企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第35-53页 |
5.1 样本数据的处理 | 第35页 |
5.1.1 指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第35页 |
5.1.2 数据均值的计算 | 第35页 |
5.2 静态效率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5.2.1 横向分析 | 第35-38页 |
5.2.2 纵向分析 | 第38-45页 |
5.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效率分析 | 第45-49页 |
5.4 DEA-Tobit模型回归分析 | 第49-52页 |
5.4.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5.4.2 实证分析 | 第50-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3-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2 提高创业板信息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建议 | 第54-56页 |
6.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