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8-12页
    一、课题来源第8-10页
        (一) 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的反思第8页
        (二) 理论支撑第8-10页
        (三) 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意识和实践缺失第10页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第10-12页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0-11页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页
        (三) 研究的方法第11页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1页
        (五)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综述第12-19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一) 反思第12页
        (二) 反思能力第12页
        (三) 教学模式第12-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19页
        (一) 国外反思性教学研究第13-14页
        (二) 国内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现状综述第14-19页
第3章 构建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模式第19-38页
    一、“六何”的相近模式第19页
        (一) Bernice McCarthy的4MAT模式第19页
        (二) 祝智庭“五何”分类法第19页
    二、“六何三学”的含义及内部结构第19-24页
        (零) “六何”的含义及特征第19-20页
        (一)三学第20-21页
        (二) “三学”的含义第21页
        (三) “六何三学”的结构联系第21-22页
        (四) 元认知理论第22页
        (五)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第22-23页
        (六)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23-24页
    四、“六何三学”模式框架第24-26页
        (一) “三学”目标为教学中心第24页
        (二) “六何”问题链为主线第24-26页
    五、模式的教学原则第26-27页
        (一) 师生双主体原则第26-27页
        (二) 启发诱导原则第27页
        (三) 最近发展区原则第27页
    六、教学内容和策略第27-29页
    七、模式应用课例第29-38页
        (一) “六何三学”课前预习导学第30-31页
        (二) “六何三学”教学设计导思第31-38页
第4章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实验研究第38-54页
    一、实验设计第38-39页
        (一) 实验目的第38页
        (二) 实验假设第38页
        (三) 实验材料第38页
        (四) 实验对象第38页
        (五) 实验变量第38-39页
        (六) 实验方法第39页
        (七) 实验过程第39页
    二、数学反思能力和问题提出能力的量表的制定第39-41页
        (一)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调查问卷的制定第39-40页
        (二) 数学反思能力调查问卷的制定第40-41页
        (三)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第41页
    三、实验结果分析第41-54页
        (一) 学习成绩前后测的结果与分析第41-42页
        (二)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前后测的结果与分析第42-43页
        (三)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和质疑批判意识前后测结果分析第43-45页
        (四) 问题提出能力前后测结果分析第45-47页
        (五) 数学反思能力前后测的结果与分析第47-54页
第5章 总结与反思第54-57页
    一、主要结论第54-56页
        (一)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初中生数学成绩的提高第54页
        (二)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第54-55页
        (三)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初中生问题意识和质疑批判意识的提高第55页
        (四)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第55页
        (五) 初中数学“六何三学”反思教学有助于初中生反思能力的提高第55-56页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6-57页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6页
        (二) 研究的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件1第60-62页
附件2第62-66页
附件3第66-67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女性教育扶贫政策的研究--基于广西资源县的个案
下一篇:利益及情感联结:村庄公共性的建构--以甘孜藏族自治州河坝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