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赎制度初探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参考资料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清代的赎刑制度 | 第13-30页 |
一 大清律规定的赎刑 | 第13-17页 |
1. 纳赎 | 第13-14页 |
2. 收赎 | 第14-17页 |
3. 赎罪 | 第17页 |
二 捐赎制度的演变 | 第17-30页 |
第二章 清代捐赎制度的运行 | 第30-43页 |
一 捐赎的程序 | 第30-32页 |
1. 在刑部呈请捐赎者 | 第30-31页 |
2. 在地方呈请捐赎者 | 第31-32页 |
二 嘉庆年间部分赎罪处底档的相关分析 | 第32-40页 |
1. 底档概况 | 第32-36页 |
2. 不准赎之情形 | 第36-40页 |
三 捐赎制度的特点 | 第40-43页 |
1. 捐赎赎锾数目很大 | 第40-41页 |
2. 捐赎赎锾计算方式简单 | 第41页 |
3. 适用范围更广 | 第41页 |
4. 批准赎刑的权力归属于皇帝 | 第41-42页 |
5. 捐赎可以多次申请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捐赎制度下的中央和地方 | 第43-49页 |
一 捐赎制度下的皇帝和督抚 | 第43-47页 |
二 捐赎中的国法与民情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赎刑制度的评价 | 第49-55页 |
一 赎刑的内在理念 | 第49-51页 |
1. 注重德礼 | 第49-50页 |
2. 恤刑 | 第50页 |
3. 鼓励自新 | 第50-51页 |
二 清代赎刑的得失 | 第51-53页 |
1. 优点 | 第51页 |
2. 弊端 | 第51-53页 |
三 关于赎刑存废的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