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赤芍总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芍药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6-35页
    0.1 赤芍的主要化学成分第16-19页
        0.1.1 单萜苷类第16-17页
        0.1.2 鞣质类第17页
        0.1.3 黄酮及其苷类第17页
        0.1.4 芳香酸及其酯类第17-18页
        0.1.5 挥发油类第18页
        0.1.6 其他第18-19页
    0.2 赤芍及其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第19-23页
        0.2.1 对血液系统作用第19-20页
            0.2.1.1 抗凝血、抗血栓作用第19页
            0.2.1.2 抑制血小板聚集第19-20页
            0.2.1.3 对红细胞的作用第20页
            0.2.1.4 抗内毒素作用第20页
        0.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第20-22页
            0.2.2.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第20-21页
            0.2.2.2 保护心脏作用第21页
            0.2.2.3 对微循环的影响第21-22页
        0.2.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第22页
            0.2.3.1 改善学习记忆作用第22页
            0.2.3.2 对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第22页
        0.2.4 抗肿瘤作用第22页
        0.2.5 保护肝脏作用第22-23页
        0.2.6 抗氧化作用第23页
        0.2.7 其他药理作用第23页
    0.3 赤芍总苷对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第23-24页
    0.4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第24-26页
        0.4.1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4-25页
            0.4.1.1 体内药物浓度法第24-25页
            0.4.1.2 生物效应法第25页
        0.4.2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5页
        0.4.3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第25-26页
    0.5 小分子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第26-34页
        0.5.1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第26-28页
        0.5.2 小分子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8-30页
            0.5.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第28-29页
            0.5.2.2 荧光光谱法(FS)第29页
            0.5.2.3 圆二色谱法(CD)第29页
            0.5.2.4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法第29-30页
        0.5.3 小分子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34页
            0.5.3.1 荧光猝灭第30-31页
            0.5.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第31页
            0.5.3.3 作用力类型第31-32页
            0.5.3.4 结合距离第32-33页
            0.5.3.5 结合部位的确定第33页
                0.5.3.5.1 用已知特定部位的探针与小分子药物进行置换第33页
                0.5.3.5.2 对HSA上的氨基酸残基进行修饰第33页
                0.5.3.5.3 使用分子对接技术确定结合部位第33页
            0.5.3.6 小分子药物对蛋白质构象变化的影响第33-34页
    0.6 立题依据第34-35页
第1章 赤芍总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35-51页
    1.1 材料第35-36页
        1.1.1 实验动物第35页
        1.1.2 赤芍的鉴定第35页
        1.1.3 药品与试剂第35-36页
        1.1.4 仪器第36页
    1.2 实验方法第36-40页
        1.2.1 色谱条件第36页
        1.2.2 质谱条件第36-37页
        1.2.3 标准溶液配制第37页
        1.2.4 赤芍总苷的制备以及芍药苷含量测定第37-38页
        1.2.5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第38页
        1.2.6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第38页
        1.2.7 血浆样品预处理第38-39页
        1.2.8 方法学考察第39-40页
            1.2.8.1 标准曲线建立第39页
            1.2.8.2 专属性第39页
            1.2.8.3 精密度和准确度第39页
            1.2.8.4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第39-40页
            1.2.8.5 稳定性考察第40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40-49页
        1.3.1 赤芍总苷中芍药苷的含量第40页
        1.3.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标准第40-41页
        1.3.3 方法学考察分析第41-47页
            1.3.3.1 专属性第41-44页
            1.3.3.2 线性范围和灵敏度第44-45页
            1.3.3.3 准确度和精密度第45-46页
            1.3.3.4 提取回收和率基质效应第46页
            1.3.3.5 稳定性第46-47页
        1.3.4 药代动力学数据分析第47-49页
    1.4 小结第49-51页
第2章 芍药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第51-66页
    2.1 材料第51-52页
        2.1.1 药品与试剂第51-52页
        2.1.2 仪器第52页
    2.2 实验方法第52-54页
        2.2.1 溶液配制第52-53页
        2.2.2 荧光光谱测定第53页
        2.2.3 紫外光谱测定第53页
        2.2.4 探针试剂竞争性结合测定第53页
        2.2.5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53-54页
        2.2.6 分子模拟对接第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5页
        2.3.1 荧光猝灭机理第54-57页
        2.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第57-58页
        2.3.3 作用力方式第58-59页
        2.3.4 结合位点确定第59-60页
        2.3.5 能量转移第60-61页
        2.3.6 构象变化影响第61-63页
            2.3.6.1 三维荧光光谱第61-62页
            2.3.6.2 圆二色光谱第62-63页
        2.3.7 分子模拟对接分析第63-65页
    2.4 小结第65-66页
第3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3.1 结论第66-67页
    3.2 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黑莓组方对溃疡性炎癌小鼠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
下一篇:天然本草中抗淀粉样蛋白聚集成分的筛选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