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HL银行不良贷款现状与防范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18-33页 |
2.1 企业概况 | 第18页 |
2.1.1 企业简介 | 第18页 |
2.1.2 企业组织结构及框架 | 第18页 |
2.2 HL银行贷款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2.2.1 不同行业的贷款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2.2.2 区域性的贷款现状分析 | 第21页 |
2.2.3 不同业务类型的贷款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2.2.4 不同期限的贷款现状分析 | 第22页 |
2.3 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2.3.1 不同行业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3页 |
2.3.2 区域性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2.3.3 不同业务类型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5页 |
2.3.4 不同逾期天数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2.4 不良贷款防范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29页 |
2.4.1 行业分析不足 | 第26-27页 |
2.4.2 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 第27-29页 |
2.4.3 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第29页 |
2.4.4 企业信用难以真实反映 | 第29页 |
2.4.5 处置不良贷款方法单一 | 第29页 |
2.5 不良贷款防范体系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2.5.1 经营环境及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2.5.2 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2.5.3 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PROBIT模型的HL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体系改进 | 第33-39页 |
3.1 数据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33-34页 |
3.1.1 引用数据Probit模型 | 第33页 |
3.1.2 模型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3.2 改进完善HL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体系 | 第34-38页 |
3.2.1 提高信用等级准入 | 第34-35页 |
3.2.2 优先选择工艺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 | 第35页 |
3.2.3 选择现代化制度资质优的国企 | 第35-36页 |
3.2.4 担保以实物为主并追加连带责任保证 | 第36-37页 |
3.2.5 适时选择行业准入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HL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39-46页 |
4.1 救助临时出现经济困难的企业 | 第39页 |
4.2 成立专门的清收机构 | 第39-40页 |
4.3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 第40-42页 |
4.3.1 提升风险管理精神文化 | 第40-41页 |
4.3.2 规范风险管理精神文化 | 第41页 |
4.3.3 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 第41页 |
4.3.4 夯实风险管理物质文化 | 第41-42页 |
4.3.5 建立高端人才发展战略 | 第42页 |
4.4 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及专业素质 | 第42-43页 |
4.5 利用“5C原则”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 | 第43-44页 |
4.6 加强内控审计 | 第44-45页 |
4.6.1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的构建 | 第44页 |
4.6.2 开展专项审计 | 第44页 |
4.6.3 提高审计质量 | 第44-45页 |
4.6.4 培养高素质的内审团队 | 第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