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6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1.1.1.1 低碳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1-12页 |
1.1.1.2 体育馆低碳化建设是体育人的强烈诉求 | 第12页 |
1.1.1.3 体育馆运营成本降耗减排的内在要求 | 第12-13页 |
1.1.1.4 多种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及能源利用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 第13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2.1 低碳化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刚性要求 | 第14-15页 |
1.1.2.2 低碳化建设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力抓手 | 第15页 |
1.1.2.3 低碳化建设是体育馆规划建设的内在需要 | 第15页 |
1.1.2.4 低碳化建设是体育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15-16页 |
1.1.2.5 低碳化建设是节能减排、降耗产业的助推器 | 第16页 |
1.2 低碳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2.1 认知低碳化 | 第16页 |
1.2.2 资源低碳化 | 第16-17页 |
1.2.3 技术低碳化 | 第17页 |
1.2.4 管理低碳化 | 第17-18页 |
1.3 大、中、小体育馆的界定 | 第18-19页 |
1.4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5.1 国外关于低碳化现状 | 第22-23页 |
1.5.2 国内低碳现状 | 第23-26页 |
第2章 体育馆功能、耗能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2.1 体育馆功能现状 | 第26-27页 |
2.1.1 体育馆空间、面积、布局设计现状 | 第26-27页 |
2.1.2 赛后综合商业化功能现状 | 第27页 |
2.2 耗能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2.2.1 建筑行业耗能现状 | 第27-28页 |
2.2.2 体育建筑耗能现状 | 第28页 |
2.2.3 昆明市体育馆个案分析 | 第28-30页 |
第3章 云南昆明自然条件对体育馆低碳化建设影响分析 | 第30-32页 |
3.1 云南昆明气候特点 | 第30页 |
3.2 云南昆明气候与北方城市对比 | 第30页 |
3.3 云南昆明气候对体育馆低碳化建设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云南昆明气压、湿度对体育馆低碳化建设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云南昆明体育馆低碳化建设要素及研究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4.1 云南昆明体育场地规模状况 | 第32-33页 |
4.2 云南昆明体育馆数量状况 | 第33页 |
4.3 云南昆明城区体育馆低碳化状况及未来建设和发展趋势 | 第33页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第5章 云南昆明城区体育馆低碳化建设策略分析 | 第37-57页 |
5.1 从功能优化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投资达到低碳 | 第37-43页 |
5.1.1 体育馆的功能分类 | 第37-38页 |
5.1.1.1 结构功能 | 第37页 |
5.1.1.2 社会服务功能 | 第37-38页 |
5.1.2 体育馆功能定位的要求 | 第38-40页 |
5.1.2.1 有利于多种体育项目场地的相互转化 | 第38页 |
5.1.2.2 满足赛时、赛后的综合利用 | 第38-39页 |
5.1.2.3 有利于使用寿命的延长 | 第39-40页 |
5.1.3 体育馆功能优化设计低碳化建设 | 第40-43页 |
5.1.3.1 运用多元化设计思维进行体育馆设计 | 第40页 |
5.1.3.2 结构轻型化设计 | 第40-41页 |
5.1.3.3 体育馆功能的灵活转换设计 | 第41-42页 |
5.1.3.4 配套辅助功能配置设计合理 | 第42页 |
5.1.3.5 符合地形、气候的建筑布局设计 | 第42页 |
5.1.3.6 空间布局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设计 | 第42-43页 |
5.1.3.7 结合云南昆明气候条件进行保温设计 | 第43页 |
5.2 充分利用云南昆明自然资源实现低碳 | 第43-45页 |
5.2.1 云南昆明清洁自然资源概况 | 第43页 |
5.2.2 充分利用昆明城区自然资源进行体育馆低碳化建设 | 第43-45页 |
5.2.2.1 进行体育馆水资源节约 | 第43-44页 |
5.2.2.2 充分利用云南太阳能资源 | 第44-45页 |
5.2.2.3 利用空气能、风能 | 第45页 |
5.2.2.4 利用温度差达到低碳 | 第45页 |
5.3 采用新型材料实现低碳 | 第45-48页 |
5.3.1 传统建材与新型材料的特点 | 第46页 |
5.3.2 新型环保材料的类型 | 第46页 |
5.3.3 利用新型环保清洁节能材料达到低碳化建设 | 第46-48页 |
5.3.3.1 体育馆使用生态幕墙、光电幕墙达到低碳 | 第46-47页 |
5.3.3.2 体育馆使用阳光板 | 第47页 |
5.3.3.3 体育馆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 第47-48页 |
5.3.3.4 体育馆使用中空或low-E玻璃 | 第48页 |
5.4 利用新技术实现低碳 | 第48-53页 |
5.4.1 采用可拆装活动座椅及移动看台 | 第49-50页 |
5.4.2 采用开合屋顶或屋顶折叠技术 | 第50页 |
5.4.3 采用膜结构技术 | 第50-51页 |
5.4.4 采用热管技术 | 第51页 |
5.4.5 采用热泵技术 | 第51-53页 |
5.4.5.1 空气源热泵技术 | 第52页 |
5.4.5.2 水源热泵技术 | 第52-53页 |
5.4.5.3 地源热泵技术 | 第53页 |
5.5 进行智能信息化建设实现低碳 | 第53-57页 |
5.5.1 体育馆智能信息化的概念 | 第54页 |
5.5.2 体育馆智能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第54页 |
5.5.3 体育馆智能信息化的定位 | 第54-55页 |
5.5.4 体育馆智能信息化建设 | 第55-57页 |
5.5.4.1 场馆管理智能化建设分析 | 第55页 |
5.5.4.2 训练、比赛记录智能化建设分析 | 第55-56页 |
5.5.4.3 赛事、活动信息传播记录智能化建设分析 | 第56-57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57-61页 |
6.1 目前体育馆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6.1.1 技术创新不够、资源利用不充分 | 第57-58页 |
6.1.2 低碳认知淡薄、效率低下 | 第58页 |
6.1.3 耗能开支高 | 第58页 |
6.1.4 功能单一、赛后利用率低 | 第58页 |
6.2 建议 | 第58-61页 |
6.2.1 加强体育馆低碳化设计理念 | 第58-59页 |
6.2.2 主动利用清洁自然资源 | 第59页 |
6.2.3 完善体育场馆功能结构设计,提高赛后利用率 | 第59页 |
6.2.4 大力推动新型技术、材料的使用 | 第59页 |
6.2.5 主动进行智能信息化建设及现代化管理 | 第59页 |
6.2.6 体育馆低碳化建设应进行整体系统考虑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体育馆低碳化建设问卷调查 | 第64-66页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