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近年来案例及争议 | 第8-13页 |
一、典型案例 | 第8-11页 |
(一) 案例一 | 第8-9页 |
(二) 案例二 | 第9-10页 |
(三) 案例三 | 第10-11页 |
(四) 案例四 | 第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所保护的法益 | 第13-18页 |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所保护法益的学说及评析 | 第13-15页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受贿罪法益之比较 | 第15-16页 |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保护法益的探析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主体与基本类型 | 第18-28页 |
一、“影响力”的实施主体 | 第18-24页 |
(一) “近亲属”的范围 | 第19-20页 |
(二) “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三)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 第22-23页 |
(四) “现职国家工作人员”主体要点 | 第23-24页 |
二、“影响力”的分类 | 第24-26页 |
(一) 直接影响力与间接影响力 | 第24页 |
(二) 血缘影响力与非血缘影响力 | 第24-25页 |
(三) 形式性的影响力与实质性的影响力 | 第25-26页 |
(四) 职权性影响力与非职权性影响力 | 第26页 |
三、“影响力”的内容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影响力”的判断 | 第28-32页 |
一、“影响力”的判断法则 | 第28-29页 |
(一) 影响力是客观判断 | 第28页 |
(二) 影响力判断是事后判断 | 第28-29页 |
二、影响力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9-30页 |
(一) 与介绍贿赂的辨析 | 第29页 |
(二) 与职务上的便利的辨析 | 第29页 |
(三) 与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辨析 | 第29-30页 |
三、对四个案例的解答 | 第30-32页 |
(一) 对案例一的分析 | 第30页 |
(二) 对案例二的分析 | 第30-31页 |
(三) 对案例三的分析 | 第31页 |
(四) 对案例四的分析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