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银屑病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十二味菝葜颗粒处方来源及各味药物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1 制剂处方组成及中医理论阐述 | 第9-10页 |
1.3 临床回顾性研究 | 第10-16页 |
1.3.1 资料与方法 | 第10-13页 |
1.3.2 结果 | 第13-1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6-70页 |
2.1 十二味菝葜提取工艺研究 | 第16-25页 |
2.1.1 仪器与试药 | 第16页 |
2.1.2 原药材的处理 | 第16-17页 |
2.1.3 水提取液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 第17-21页 |
2.1.4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 第21-25页 |
2.2 浓缩工艺研究 | 第25-27页 |
2.2.1 仪器与试药 | 第25页 |
2.2.2 提取液浓缩与稠膏制备 | 第25-27页 |
2.3 十二味菝葜成型工艺研究 | 第27-37页 |
2.3.1 仪器与试药 | 第27页 |
2.3.2 辅料及其用量的选择 | 第27-31页 |
2.3.3 十二味菝葜颗粒堆密度、休止角验证 | 第31页 |
2.3.4 药粉的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5 吸湿曲线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6 分装与包装 | 第33-34页 |
2.3.7 服用量计算 | 第34页 |
2.3.8 三批中试生产 | 第34-37页 |
2.4 十二味菝葜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第37-52页 |
2.4.1 仪器与试药 | 第37页 |
2.4.2 药品原料质量标准草案 | 第37页 |
2.4.3 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37-49页 |
2.4.3.1 性状 | 第37页 |
2.4.3.2 鉴别 | 第37-42页 |
2.4.3.3 检查 | 第42页 |
2.4.3.4 含量测定 | 第42-49页 |
2.4.4 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 第49-52页 |
2.5 十二味菝葜颗粒稳定性研究 | 第52-60页 |
2.5.1 仪器与试药 | 第52页 |
2.5.2 外观指标 | 第52页 |
2.5.3 鉴别 | 第52-53页 |
2.5.4 检查 | 第53页 |
2.5.5 含量测定 | 第53页 |
2.5.6 加速试验 | 第53页 |
2.5.7 长期试验 | 第53-60页 |
2.6 落新妇苷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溶出考察 | 第60-70页 |
2.6.1 仪器和试药 | 第60-61页 |
2.6.2 落新妇苷纳米混悬剂(AT-NS)的制备 | 第61页 |
2.6.3 粒径分析 | 第61页 |
2.6.4 处方及工艺优化 | 第61-63页 |
2.6.5 处方工艺验证 | 第63-64页 |
2.6.6 AT-NS冻干粉的制备 | 第64页 |
2.6.7 AT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64页 |
2.6.8 形态观察 | 第64-65页 |
2.6.9 HPLC分析AT方法的建立 | 第65-67页 |
2.6.10 AT-SN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 第67-68页 |
2.6.11 讨论 | 第68-70页 |
3. 总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文献综述 | 第75-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