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 循证针灸诊疗系统及设备前期研究结果 | 第11页 |
1.2 CX-DZ-II智能电针治疗仪的功能与特点 | 第11-12页 |
1.3 验证CX-DZ-II智能电针治疗仪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第12页 |
2.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36页 |
1.临床资料 | 第14-18页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第1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1.5 脱落标准 | 第16页 |
1.5.1 受试者自行退出 | 第16页 |
1.5.2 研究者决定退出 | 第16页 |
1.5.3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6页 |
1.6 受试者研究终止 | 第16-17页 |
1.7 临床研究终止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27页 |
2.1 试验流程图 | 第18-19页 |
2.2 对照设计 | 第19页 |
2.3 样本量估算 | 第19页 |
2.4 随机方法 | 第19-20页 |
2.5 盲法 | 第20页 |
2.6 试验医疗器械 | 第20页 |
2.6.1 智能电针治疗仪 | 第20页 |
2.6.2 华佗牌电针治疗仪 | 第20页 |
2.6.3 针灸针 | 第20页 |
2.7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2.7.1 选穴 | 第20页 |
2.7.2 操作方法 | 第20-21页 |
2.7.3 操作说明 | 第21页 |
2.7.4 疗程 | 第21页 |
2.8 观测指标 | 第21-26页 |
2.8.1 一般项目 | 第21页 |
2.8.2 生物学指标 | 第21-22页 |
2.8.3 疗效评定方法 | 第22页 |
2.8.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2.8.5 安全性评价 | 第23-26页 |
2.9 产品性能评价 | 第26页 |
2.10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10.1 数据记录 | 第26页 |
2.10.2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结果 | 第27-36页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7页 |
3.2 基线分析 | 第27-29页 |
3.3 疗效评价结果 | 第29-35页 |
3.3.1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 | 第29-30页 |
3.3.2 简氏McGill疼痛量表(SF-MPQ)结果 | 第30-31页 |
3.3.3 North 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结果 | 第31-32页 |
3.3.4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结果 | 第32-34页 |
3.3.5 临床有效率 | 第34-35页 |
3.4 性能评价 | 第35页 |
3.5 安全性评价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45页 |
1.研究背景分析 | 第36-40页 |
1.1 电针的起源及发展 | 第36-37页 |
1.2 电针治疗仪的分类 | 第37页 |
1.3 电针治疗仪发展趋势 | 第37-39页 |
1.4 CX-DZ-II智能电针治疗仪优点 | 第39页 |
1.5 智能电针治疗仪的应用前景 | 第39-40页 |
2.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40-42页 |
2.1 研究载体的选择 | 第40-41页 |
2.2 电针参数的设置 | 第41页 |
2.3 针刺方案的确定 | 第41-42页 |
3.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第42页 |
3.2 电针治疗仪的性能评价 | 第42-43页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53-59页 |
电针治疗仪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件二:临床研究量表 | 第59-63页 |
附件三:产品性能评价表 | 第63-64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