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问题陈述 | 第13-21页 |
1.1 现象描述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出发点 | 第15-18页 |
1.3 研究的意义所在 | 第18-21页 |
2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建构与研究假设 | 第21-41页 |
2.1 创伤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21页 |
2.2 慢性社会压力事件与创伤性症状 | 第21-26页 |
2.2.1 从认知理论看待慢性社会压力事件引发创伤性症状的可能性 | 第21-22页 |
2.2.2 从压力反应理论看待慢性社会压力事件引发创伤性症状的可能性 | 第22-25页 |
2.2.3 来自于神经科学的观点及证据 | 第25页 |
2.2.4 其他实验证据 | 第25-26页 |
2.3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概念建构 | 第26-30页 |
2.3.1 慢性社会压力事件的内涵及目前的测量工具 | 第26-28页 |
2.3.2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28页 |
2.3.3 慢性社会困境的基本类型:基于进化心理学和存在主义观点 | 第28-30页 |
2.3.4 慢性社会困境问卷效度评估相关指标 | 第30页 |
2.4 压力、类别加工与创伤性症状 | 第30-32页 |
2.4.1 类别加工及压力对类别加工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2 类别加工与创伤性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 | 第31-32页 |
2.5 个体负性本质化的概念建构 | 第32-35页 |
2.5.1 心理本质化及目前的测量工具 | 第32-33页 |
2.5.2 个体负性本质化的概念与维度建构 | 第33-35页 |
2.5.3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效度评估相关指标 | 第35页 |
2.6 研究假设——以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个体负性本质化为核心的模型建构. | 第35-41页 |
2.6.1 本研究的核心模型 | 第35页 |
2.6.2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将幸福感和心理弹性纳入模型 | 第35-36页 |
2.6.3 纳入心理控制感的整合模型 | 第36-38页 |
2.6.4 纳入负性记忆沉溺的整合模型 | 第38页 |
2.6.5 具体的研究假设 | 第38-41页 |
3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 第41-61页 |
3.1 研究一: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的初步编制与检验 | 第41-56页 |
3.1.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第41-42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42-46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3.1.4 研究结果 | 第47-54页 |
3.1.5 讨论 | 第54-56页 |
3.2 研究二: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信效度再验证:基于临床样本 | 第56-61页 |
3.2.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第56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56-57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3.2.4 研究结果 | 第58-59页 |
3.2.5 讨论 | 第59-61页 |
4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 第61-73页 |
4.1 研究三: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的初步编制和检验 | 第61-66页 |
4.1.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第61-62页 |
4.1.2 研究工具 | 第62-64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4.1.4 研究结果 | 第64-65页 |
4.1.5 讨论 | 第65-66页 |
4.2 研究四: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信效度的再验证:基于临床样本和非临床样本 | 第66-73页 |
4.2.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第66-67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67-6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4.2.4 研究结果 | 第69-71页 |
4.2.5 讨论 | 第71-73页 |
5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模型 | 第73-87页 |
5.1 研究五: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个体负性本质化的中介作用 | 第73-78页 |
5.1.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第73页 |
5.1.2 研究工具 | 第73-74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5.1.4 研究结果 | 第75-76页 |
5.1.5 讨论 | 第76-78页 |
5.2 研究六: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作用:个体负性本质化、控制感和负性记忆沉溺的角色探讨 | 第78-87页 |
5.2.1 研究样本与程序 | 第78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78-80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5.2.4 研究结果 | 第80-84页 |
5.2.5 讨论 | 第84-87页 |
6 总讨论及结论 | 第87-97页 |
6.1 总讨论 | 第87-95页 |
6.1.1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的测量 | 第87-88页 |
6.1.2 个体负性本质化的测量 | 第88-89页 |
6.1.3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创伤性症状的关系:个体负性本质化、心理控制感与负性记忆沉溺的作用 | 第89-91页 |
6.1.4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与适应性结果 | 第91页 |
6.1.5 关于创伤性症状与焦虑、抑郁关系的思考 | 第91-92页 |
6.1.6 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 第92-93页 |
6.1.7 本研究贡献和不足 | 第93-94页 |
6.1.8 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第94-95页 |
6.2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5页 |
附录 | 第115-123页 |
附录一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115-116页 |
附录二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初测题目 | 第116-118页 |
附录三 :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问卷修订版 | 第118-119页 |
附录四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题目池 | 第119-121页 |
附录五 :个体负性本质化问卷正式版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125页 |